果然五年後,即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十二,梁王“患疾以薨”,英宗聞訊大悲痛,三天沒有上朝視事。八月二十六“葬封內的瑜靈山之源”(今大洪村龍山坡黑家衝),諡號“莊”,享年三十歲。由於無子繼嗣,梁王藩號被朝廷收回,不得延祚。
魏氏與梁莊王僅共同生活了8年,梁莊王病逝,魏氏悲痛欲絕,“生前相伴,死後相隨”,“欲隨王逝”。為此英宗帝專門降旨安撫,要她好生撫育梁王的兩名幼女,期間仍保留梁王的封號和待遇。又過了十年,魏氏於38歲病逝,遵其遺願將她與夫合葬。
陳天星和顧教授說說笑笑一陣,又回到坑道旁,封門牆已經拆了四五層了,可以探頭進去了。
梁大珠也真的探頭進去看看,用強光手電筒一照,啊的一聲大叫,讓本來緊張的挖掘現場更凝重了。
“老梁?怎麼回事?”顧教授趕緊換上長筒膠鞋下去,陳天星想想也換了鞋跟著。
墓道的泥土又給淘了一層,膠鞋基本陷不進去了,四五個郢都博物館的人和陳振宇牛東他們在搬運封門磚,梁大珠趴在拆了幾層的封門牆上。
“裏麵隻有半邊石門”梁大珠喊道。
一般墓葬有兩扇石質墓門,還會用巨大的自來石在裏麵給頂住,這是基本常識,但梁大珠趴在牆上用燈一照,居然發現半邊黑咕隆咚的,左邊的半扇石門不翼而飛,而且地上也沒有碎石,倚著墓門還有一口陶製大缸。
“會不會被盜墓賊給炸開了?”顧教授也急忙爬上去用電筒查看,跟著也是心裏一沉。
“沒石塊啊?這封門牆也是好的,怎麼進去啊?你見過盜墓賊能好心的幫忙清理碎石頭啊?”陳天星沒好氣回答。
“那口大陶缸應該是在後室燈台作長明燈之用,可能是隨著水流的作用,自己漂到前甬道口。”陳振宇也猜到了大陶缸的用處。
“下去看看,是不是他們送葬的隊伍出來忘了關門?”梁大珠說道。
“不用去看了,那扇石門應該是後來王妃下葬時撞破了,送葬隊伍清理走了石頭,估計後來又裝了木頭門什麼的替換了”陳天星想想解釋下。
眾人一聽,還真有一定道理,陳天星的意思是當年梁王下葬時,一對石質墓門應是完好封堵牢固,墓內的頂門石也自然落下。當梁王歿後十年,38歲的王妃魏氏去世,按遺願要與梁王合葬,而此墓並非合葬的設計布局,自來石又將墓門頂得很緊,於是,隻得將西扇石門撞破,移去自來石和砸碎的爛石門,才能把王妃的棺槨移入地宮,完成王與妃的合葬,然後再用一扇木門代替原先的石質門封堵。
這梁莊王墓被水淹了這麼多年,木頭門自然已經腐爛,所以現在看到的就隻有半扇石門了。
“再拆幾層磚石再進去吧?”陳振宇就說道。
梁大珠也按捺住心裏的疑惑,繼續拆磚牆。
陳天星也來了興趣,讓阿神找來一件雨衣,穿上幫忙拆牆,他的速度比五十多歲的梁大珠可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