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氣質,童話般的生活,賦予哥本哈根眾多國際殊榮。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在西歐地區,哥本哈根是僅次於巴黎和倫敦的“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
與自行車城、綠色王國等詞彙一同出現的,還有哥本哈根的“水患無窮”。丹麥地勢低平,平均海拔不足30米,有人曾開玩笑說,站在一隻木箱子上就能把它一覽無餘。近水位置,哥本哈根的城市地標受到威脅,特別是在老曆史街區。一些超過300年的老房子根本抵擋不住風暴潮的襲擊。據估計,未來海平麵上升可能導致洪水和風暴潮,對哥本哈根的損害超過35億美元。
丹麥鄰近的北海常年盛行西風,同時北海又處於極鋒?髴南北徘徊位置,氣旋活動頻繁,尤其冬季(11月至次年3月)經常發生風暴,並可形成高達數米、甚至10米多的風浪,往往使丹麥沿岸地區遭受風暴潮襲擊,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專家認為,全球氣候變遷會加劇風暴潮發生頻率。未來哥本哈根所受損失,還難界定。
大洋洲·絕望邊緣
澳大利亞
悉尼
[名片]
災難性質:海水淹沒
劫難程度:★★★★★
行政歸屬: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
總麵積:12144.6平方公裏
總人口:439.9萬人
GDP比重:8.76%
平均海拔:42米
建城時間:1788
悉尼:撤退的土地
相關報告和專家預測,到2050年,悉尼海平麵將上升0.4米、海岸會退後40米;到2100年,海平麵將再上升0.9米、海岸再退後百米。屆時,住宅與商業都密集分布於沿海地區的悉尼,還有多少土地能保證撤退?
位於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悉尼是英國在大洋洲的第一塊殖民地,也是今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這個集合了中心僅25平方公裏的內悉尼市與周邊大小數十個城鎮而成的悉尼大都會,是整個澳洲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盡管在1788年英國人的第一艦隊抵達悉尼灣時,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就已經在這塊後來被稱為“悉尼”的地區居住了上萬年之久,這個地名卻是來自於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
來到澳大利亞的英國人一開始隻是想在此建立了一個用以流放英國本土囚犯的殖民區。沒想到的是,隨著此後數年間來自英國的一批批自由移民以悉尼為中心向內陸發展,這個地方的人口不斷增長以至於成為了今天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
不難看出,悉尼是一個標準的移民城市。這個澳大利亞最早的港口在迎接了1788年後的大批英國移民,19世紀中期大批衝著“淘金熱”從世界各地湧入的人潮和20世紀來自歐洲與亞洲的新移民後,迅速成長壯大。今天的悉尼,大部分居民的祖先來自英國和愛爾蘭。英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此外,漢語、阿拉伯語和希臘語也被一些人使用。多民族的融合,令這座城市具有高度的國際化魅力。
香港和澳門等地區,常將悉尼音譯為“雪梨”,這樣一個令人食欲大動的名字卻與這座城市有種說不出的登對。因為,這裏確實是一個讓人十足心動的地方。
這是一座一年中大多數時間都沐浴在陽光中的城市,入眼就是花木擁簇、紅瓦紅牆的別墅和車流如織的林蔭大道。古老的海港、銀色的海灘以及宜人的地中海氣候更令它四季迷人。進入市中心的商業區,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五光十色的街市商鋪又帶著大都市的風情撲麵而來。多種族融合的文化還孕育出遍布市內大街小巷的書廊、美術館、博物館和天才藝術家。
最不能忘記那坐落在班那隆岬已被作為澳大利亞象征的悉尼歌劇院,獨特的貝殼造型映襯在藍天碧海的背景下,光彩照人。
誰會想到,就是這藍天碧海的美景,今天竟成了悉尼潛在的危機。早在2007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就曾報道,澳大利亞有關專家研究認為,海平麵升高已不僅僅對自然環境進行著不易察覺的影響,包括悉尼歌劇院在內的一係列沿海標誌性地點已經明顯受到了威脅。
國際遺址委員會澳大利亞分會主席彼得·菲利普斯就表示:要是海平麵上升,許多標誌性建築都會從地球上消失。一個解決問題的最極端的例子是,在悉尼歌劇院周圍建一條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