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民間壁畫(1 / 2)

南方地區宋壁畫墓資料不及北方豐富,四川、江蘇、福建、江西等地有少量的宋壁畫墓發現。四川地區的石室墓裝飾題材也以開芳宴為中心,輔以武士、四神、婦人啟門、孝子故事等,采取的是浮雕的形式。四川、江蘇、江西、福建等地相繼發現的宋墓壁畫,擴大了對兩宋壁畫墓的認識。從壁畫題材內容、繪畫風格技法來看,閩贛兩地有較多的一致性,反映出兩地文化及社會習俗的相關特點。

興起於漠北草原的契丹族,以驍勇善戰,據有北部中國的大片土地,建國後分別設上,設中京於大定府,設東京於遼陽,設西京於大同,設南京於北京。這五京之地,大體也是遼代壁畫墓的集中分布地區。由於遼對境內的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針,尊重各自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俗,“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因此遼代壁畫墓明顯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麵貌。一類是契丹皇帝陵和貴族墓,主要見於遼上京、中京和東京腹地,並呈聚族而葬的特點。另一類是漢人墓,主要發現在遼南京、西京附近和東京的部分地區。

契丹族最初並無築墓埋葬的習俗,後來逐步吸收漢文化,遼政權建立後,開始仿照唐製修築墓室,厚葬風氣急劇蔓延。墓室規模之大,隨葬物品之豐富豪華,已超過了同時的中原地區。除常見在壁麵上作畫的做法外,契丹族還流行在墓壙內安放柏木護牆板,壁畫直接繪在木板上。另有在石棺、木棺內壁施繪的做法,這些“棺畫”的功能與壁畫相同。遼墓壁畫的題材同樣具有與遊牧生活和傳統習俗相適應的特點,早期遼墓多以遊牧生活和草原風光為主,布局簡單,賦色單純,裝飾意味較濃。中晚期以後,大量出現儀衛、伎樂、侍宴、神獸等內容,在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同時仍部分保持著契丹民族的特色。

遼壁畫墓最先示諸世人的是帝王陵。其中以遼聖宗慶東陵保存最好。慶東陵的建築彩畫在已發現的遼墓中等級最高,在墓內磚砌仿木構件上及墓壁上方,工筆彩繪龍鳳、花鳥、祥雲、寶珠以及網格狀圖案。在墓道、前室及其東西耳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麵上,描繪與真人等高的人物76身,人像上方都墨書契丹小字榜題。東陵最有特色的壁畫,當屬中室四壁所繪的山水。畫麵上雲彩澹澹,雁翔翩躚,湖水盈盈,野獸出沒山石雜樹之間,分別描畫的是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圖嚴謹,季節特征鮮明,鳥獸形象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捺缽之所的景色。契丹貴族壁畫墓從1950年代起相繼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哲裏木盟和赤峰地區被發現。

在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京轄地,也先後發現了一些遼代壁畫墓。1976年發現的天祚帝天慶二年遼北宰相蕭義墓,是一座大型磚築多室墓,墓道兩壁壁畫各長10米,西壁繪出行,東壁畫歸來。墓門過洞兩壁繪迎送主人的備飲、備食圖,甬道東西兩壁的武士高達3米。出行圖中以雙駝高輪氈車為中心,墓主坐於車中,車馬相接,各執事人員前呼後擁。畫中人物多契丹裝束,用具也多契丹族的特點。人物造型以墨線勾勒為主,線條勁健流暢。法庫葉茂台遼墓還出土了極有研究價值的絹畫《深山會棋圖》與《竹雀雙兔圖》。

自後晉石敬瑭會同元年割地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入遼土,即今河北省境內長城以南、易水和白溝以北的地區以及山西省北部地區。燕雲之地發現的遼壁畫墓主要分布在遼西京的大同、南京的北京和河北宣化,絕大多數為漢人墓。由於民族成分、文化傳統、曆史淵源和地理位置的關係,這些地方的遼墓壁畫中的衣冠服飾、起居器用,繪畫樣式風格等方麵與北宋壁畫墓有較多的一致處。遼西京道境內壁畫墓發現最多的是河北宣化區下八裏遼晚期張氏和韓氏墓群,重要的有張世卿墓、張文藻墓和韓師訓墓等。

女真族習俗薄葬,金代的壁畫墓數量和規模遠不及遼代,而墓葬類型與宋遼壁畫墓有極密切的承繼關係。山西在金時分屬西京路、河東北路與河東南路,是金墓發現最多的省份,並以晉南最為密集。在金中都大興府周邊地區、冀晉相交的太行山區,以至東北到朝陽,西北至甘肅,也陸續發現有金代的壁畫墓,呈現出各地區的繪畫的特點。

宋金墓中流行最廣的壁畫題材是孝行故事,差不多成為墓葬中的主題,藝術形式包括石棺線刻畫、畫像石、磚雕和壁畫,分布的地區遍及豫西、豫北、晉南、江南以及甘肅、四川等地,已成南北社會的葬俗。按壁畫資料的顯示,以二十四孝為圖本的孝行故事畫,在北宋宣和年間進入墓葬之中,當時還不見普及。它在金墓壁畫中廣為流行,可能受金熙宗尊孔崇儒政策的推動,既有理學思想的影響,又與全真教宣揚節孝有密切關係。以山西、河南為中心的眾多金墓中普遍都雕繪孝行故事圖,畫法漸趨程式化,後世流行的二十四孝條屏當有此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