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成給青島留下了什麼呢?未來數十年的土地經營權收益已被透支,預留給未來的發展空間已被建築和道路所填充,一座以海濱風情著稱的城市,正被隨意而為的規劃和建設所扭曲。杜世成要搞大青島,幾十億、上百億的大手筆不少:東西快速路、濱海公路、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奧帆賽、大煉油、造船廠及港口西移……而青島的城市格局的改變,主要是向東部的嶗山區擴張。

嶗山區黨政一把手王雁,是除了杜世成之外另一個落馬的重量級官員。

王雁1955年出生,15歲參軍入伍,在部隊入團、入黨,回到地方後先後在銀行、外經貿委、開發區、嶗山區、青島市政府任職,1998年3月至2000年7月任青島市高科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嶗山區黨委副書記、副區長,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任嶗山區黨委書記、副區長、代區長,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任嶗山區委書記、區長,2002年12月任青島市市長助理。

36歲就成為廳級幹部的王雁在青島一度被譽為“政治明星”,擁有“青島市十大傑出青年”、“青島市有突出貢獻的領導幹部”等光環,是杜世成非常欣賞的得力幹將。王雁給人的感覺是思路清晰、很有魄力,而且健談、俊朗、比較容易接觸。客觀地說,王雁是一位頗有前途的“政治明星”。王雁在擔任青島市貿促會會長期間,對青島的對外貿易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在主政嶗山區期間,王雁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改革措施,包括對土地管理秩序混亂問題進行有效整頓。

王雁剛到嶗山區工作時,就感到地價過低,急需通過清理土地市場調高地價,凝聚人氣和財氣,拉動城區建設。於是,在當上嶗山區的一把手之後,王雁通過凍結土地批租、實施整村改造異地安置等一係列動作,不到3個月就使嶗山區的土地價格大幅上漲,城鄉接合部和沿海一線的地價漲幅甚至達到100%~150%。可見,一個幾乎壟斷了新土地供應量的政府,也就掌握了土地使用的話語權。

甚至有媒體稱,王雁任嶗山區委書記時,房屋拆遷是宣傳車、鏟車、警車、消防車一起出動的。

王雁以善於抓外向型經濟而聞名,他在嶗山區工作期間,最重要的政績是城市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房價意味著地價更高,同時又意味著地方財政收入高增長,還意味著作為官員政績的城市建設加速。客觀地說,王雁插手批租土地,追求政績是主要原因,個人從中漁利則是政績之外的附屬利益。作為地方領導,要想在任期內短時間幹出“看得見”的業績,抓城市改造、房地產開發是最快捷的,也是最投杜世成脾氣的。既然市委書記杜世成喊出了“經營城市”的口號,區委書記王雁以地生財,在政治和經濟上得到雙重實惠也仿佛順理成章。後來王雁的確獲得了仕途上的回報,2002年12月擔任了市長助理。

王雁簽字批租土地的批文,最終放在了嶗山區國土資源局局長於誌軍的辦公桌上。

炙手可熱,行政權力插手土地批租

20世紀90年代末,青島市房地產市場逐步升溫。青島高科技工業園位於嶗山區內,依山傍海,被當地人稱為“黃金海岸”,受到眾多開發商的青睞,加上青島市的城市格局向東擴展,大批房地產開發商蜂擁而至。他們攻關的主要目標是手握大權的區委領導王雁,規劃、國土等部門也成為開發商們逐利路上的必克堡壘。

要在嶗山區開發一塊土地,主要有兩個要害部門,一個是規劃局,一個是國土資源局。要想將一片地成功開發成商住樓,必須得到規劃部門的許可,所以開發商要想得到一塊地,必須打通規劃、國土等主要審批環節。而這兩個部門都歸嶗山區區委書記、區長王雁管,於是王雁首先成為開發商們攻關的第一個堡壘。

開發土地的程序極為複雜,先由開發商給區長寫用地申請,區長把用地申請通過分管區長批到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局局長再安排土地科填寫審批表,經科長、局長層層簽名再報到區裏。接下來的程序是由區上報到市、市上報到省、省上報到國土資源部,最後才層層批轉下來。這些審批手續十分繁雜,缺少一個環節都不行。按照這個正常程序走,有的土地拖七八年都批不下來。

但是,這裏麵最關鍵的環節是當地政府領導和職能部門。開發商之所以要賄賂王雁、於誌軍等人,一是要拿地,二是要節省時間。國家在土地“招拍掛”上有嚴格規定,但實際上隻要王雁親自出麵安排,久拖不決的事情往往很快就能解決。在王雁、於誌軍等人的插手幹預下,開發商要批地不走正常程序,不找市場找區長、找局長,隻要相關領導一個批條、一句話,開發商就可以從土地上謀取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