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的由來
首相,是外國的一種官職,是主持內閣會議的官員,大致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宰相,但在18世紀以前各國並沒有這個官職,內閣會議都由國王主持。到英國喬治一世時期,由於他是德國人,不會講英語,聽不懂內閣大臣們議論政務,就不參加內閣會議,於是就由大臣們在閣員中推選一人主持。喬治一世時期的治安大臣沃波爾起的作用頗似現在的首相。18世紀以後,在各國的內閣中便正式有了“首席大臣”或“首相”這一官職了。
“老百姓”的由來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兒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裏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隻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的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因為“黎”字也有年紀大的意思,所以,百姓們就自稱“老百姓”,算是在官老爺麵前自稱小民的一點點補償。但在白紙黑字的古書中,從來沒有在“百姓”前麵還加個“老”字的。
“小姐”的由來
我國一度喜歡稱年輕女子為小姐,但是“小姐”這個稱呼原本不是美稱。據清代文史家趙翼《陔餘叢考》稱“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為大家閨秀所忌。宋代錢惟演在《玉堂逢辰錄》中,記有“掌茶酒宮人韓小姐”。由此可見,“小姐”最初是指宮女而言;在南宋洪邁撰的《夷堅誌》又記載:“傅九者,好使遊,常與散樂林小姐綢繆。”“林小姐”是個藝人。蘇武也有《成伯席上贈妓人楊小姐》詩,此詩是贈給妓女的。可見宋代妓女也稱為“小姐”。宋、元時姬妾也常被稱為“小姐”。
今天小姐用於稱呼未婚女性,成為人們的日常稱謂詞。隻是小姐一詞近些年有些變味,許多“三陪女”或提供色情服務的女子也被稱為“小姐”,以致在旅店、餐廳、理發店等服務行業裏,許多年輕女性拒稱小姐。
老板的由來
17世紀初,荷蘭印度公司的殖民主義者開始在現在的紐約市建立貿易站,他們用十分低廉的價錢,買下了許多土地,而後又轉手倒賣給享有采地權的地主們。
為了賺更多的錢,不少荷蘭殖民主義者幹脆在紐約市定居下來,他們修建房屋,經營農場,從事貿易,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荷蘭人將領隊的人稱為“戶主”,而後轉指“監工”,之後又改稱為“監督徒弟的工人師傅”。
許多人認為這名稱太長了,叫起來不太方便。經過一番議論,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這個名稱很快就叫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名稱成了美國的俚語。
日本姓氏的由來
在國外,姓氏的來源隻是近幾百年的事。100多年前,日本人隻有少數武士、大商人、大地主才有姓和名,至於平民百姓,就隻有名而沒有姓,一般人也都習慣於按照所幹的工作、住的地方、屬於什麼家庭來稱呼。如你在一個山田雇主家當傭人,那麼大家都叫你“山田的傭人”;如果是看守大橋的,就叫“守大橋的人”,如果你是第三個男孩,就叫三郎……
1870年,日本政府宣布老百姓可以有姓。但老百姓對沒有姓已經習慣了,不願意取姓,政府就下命令每人都要有姓。這樣一來,許多人都跑去問政府官員“我姓啥”。官員就問他們各自住在什麼地方,如果家靠著山,就姓“山口”,如果家門口有棵鬆樹,就姓“鬆下”,如果住在島上,就姓小島、中島……這就形成了今天日本人的姓。現在,日本姓佐藤、田中、鬆下、中村、渡邊的人很多。
“唐人街”的由來
華僑或外籍華人在他們生活的城市,往往聚居在一條街或一個區,這樣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例如,美國的舊金山、紐約、華盛頓、費城、芝加哥、洛杉礬,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悉尼,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城市都有“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