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炎社長喜出望外,說:“我可信您了,計劃不變,多種蘿卜少種糧!”
縣領導說:“你講戰術,我也得講戰術。這種非常時期,得學會保護自己,不然咋保護群眾?你呀,偷偷幹,我裝著不知情;我呀,背地給各社吹風,推廣你小子的經驗,咱把生米做成熟飯,上麵就是知道了,想糾正也來不及。隻要群眾有吃的,咱挨批丟官都值得。”
李丙炎社長滿懷喜悅回到玉山,急匆匆挨村跑,催促各村抓緊行動。與此同時,他讓各村到處張貼“多種糧食、種好糧食”、“戰天鬥地保豐收”之類的標語,大造種糧聲勢,以掩護“蘿卜行動”。隻用了三天,全社就快速完成蘿卜種植計劃。
然而“保密工作”並不嚴密,還是走漏了風聲,主管生產的副縣長打來電話問李丙炎社長:聽說你現在成了“蘿卜社長”?明天我帶隊去你那裏檢查。
李丙炎社長覺得情況不妙,連忙通知各村,連夜在蘿卜地象征性撒些糧食種子,並統一說法——糧菜兼種、科學試驗。他希望以這種方式應付縣檢查組,蒙混過關。
第二天下午,副縣長見到李丙炎社長就問:“我留給你這家夥的時間不算少,找到應付我的辦法沒有?”
李丙炎社長說:“縣長開我玩笑,咱這人幹事從來一是一、二是二,哪敢應付領導,您到地裏看看就知道了。”
副縣長跟著李丙炎社長一連看了幾塊地,發現蘿卜地裏都有糧食種子,讓他解釋“這叫哪一招”。李丙炎社長說,這是群眾開動腦筋想出來的辦法,兩者兼種,蘿卜可以給禾苗提供水分和營養,也算是科學試驗。
副縣長笑著把李丙炎社長拽到一邊,悄聲說:“我也是種地出身,拿這個糊弄不了我。看你這家夥晚上咋請老子。”
副縣長轉身對著檢查組全體人員大聲說,玉山公社群眾的這種種植辦法,具有創造性,也可以稱作“科學試驗”。對群眾的這種創造精神,我們要保護、要支持。
走出田間,李丙炎社長悄聲對副縣長說:“早知這樣,您何苦多跑這一趟?嚇得我一身冷汗。”
副縣長說:“你不在我這位置,哪知我的苦衷。多跑這一趟就堵住一些人的嘴,你的‘蘿卜行動’就不必搞地下活動了,有啥不好。”
李丙炎社長說:“夥計,那你不是把自己和我綁到一起了,以後有麻煩咋弄?這責任不好擔呀。”
副縣長詭秘一笑,說:咱支持群眾搞“科學試驗”能有多大責任?即便擔責任,也是為了父老兄弟,不醜。
五十年後,已年近八十的“蘿卜社長”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感慨萬千,他說:信陽事件之前,各級幹部唯命是從占多數,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上麵咋說就咋幹,上麵錯了跟著錯,這種弄法,不出信陽事件才怪。信陽事件後,情況大變,各級幹部把“群眾利益”當尺子,凡是不符合群眾利益的事,甭管地委還是省委指示,決不“堅決照辦”。當時出了我這個“蘿卜社長”就是個例子。這個變化不簡單,糾正了上麵一些脫離實際的做法,避免了一些工作失誤,也為共產黨撿回了不少麵子。
的確如此。玉山公社的“蘿卜行動”全過程經曆了一波三折,並未夭折,最根本的原因正在於許多幹部把群眾利益放在心裏了。
還說“蘿卜行動”。副縣長回到縣裏,向縣委第一書記蔡中田彙報了玉山公社的情況,並毫不隱瞞自己的傾向。蔡中田問:聽口氣,你也想當“蘿卜縣長”了?我是不是也該當“蘿卜書記”?我覺得這個頭銜挺有特點,當就當了!
全縣各公社負責人被連夜召集到縣裏,縣委第一書記蔡中田在會上向大家提出“一個中心、一點建議”:以保證群眾生活需要為中心;建議在缺少抗旱條件的田地多種些蘿卜。
蔡中田特意說明:建議不是硬性規定,哪家有把握保證群眾生活,有把握保證旱地糧食豐產,可以不種蘿卜;縣委隻盯一點,年底算總賬,如果哪家群眾仍缺吃的東西,堅決追查。
副縣長補充說:書記的話大家一定要理解透。我打個比方說吧,婆婆擀麵,兒媳切菜,兩不誤。就這意思。
蔡中田的意思誰都聽得明白,誰都知道該咋做。
一時間,“蘿卜行動”在全縣蔓延開來。隨著全縣蘿卜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蔡中田的心中卻增添了幾分不安。他暗想:這麼大的行動,上麵能不發現嗎?一旦追查下來,如何圓場?自己麵臨怎樣的風險倒無所謂,無論如何不能讓整個計劃泡湯。
他把自己的擔心透露給副縣長,兩人一合計,決定分頭帶檢查組到各公社“巡回檢查糧食種植情況”。這樣做有兩點用意,一是確保有水利條件的地塊不被蘿卜“侵占”,二是借此大造種糧的聲勢“麻痹”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