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想到,信陽出現的悲劇是近幾年各級組織和領導工作作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結果,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了這一點,遺憾的是眼下許多工作仍不切合實際,仍未兼顧群眾利益。

他又想到,大難雖然過去,大災仍在繼續,目前最要緊的是恢複“信心”和“元氣”。信心是什麼?是讓老百姓看到各級幹部回到群眾中來,堅信共產黨的領導;元氣是什麼?是搞好生產生活,讓老百姓盡快有飯吃、吃得飽。

張樹藩最終想到了自己的責任:為了黨的利益,為了百姓利益,必須堅持真理,立刻向中央工作組反映實際情況,盡快放出多數基層幹部回到生產第一線。

張樹藩的建議引起中央工作組的高度重視,但對於是否采納,爭論激烈。一種意見是,“民主革命補課”是落實毛主席批示精神,這是場政治仗,涉及與反動階級爭奪領導權問題,“抓大事”不能“算小賬”。另一種意見是,實事求是是毛主席一再倡導的優良作風,共產黨最大的政治是保護群眾利益,發現偏差及時糾正理所當然。

兩種意見都舉起了毛澤東的旗幟,似乎都不失說服力。顯然,前者觀念仍充滿“左”的色彩,說明當時的政治環境仍適合這種人的生存。後者的觀念則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說明一場大災難使不少人醒悟過來,敢於堅持真理,不再唯上是從。

終於,信陽地區“民主革命補課”運動調整了部署,大批基層幹部分批提前結束“補課”,回到生產一線。這一結果的產生絕非輕而易舉,據說爭論最終反映到中央最高層,副總理李先念說了句“錯在上層不在基層”,毛澤東同意此話,才得此結果。

遂平縣大批基層幹部走出“民主革命補課”班那天,他們的“大當家”蔡中田帶著十幾輛大卡車等候在大門口。玉山公社王悅莊大隊黨支部書記張念漢第一個走出大門,被蔡中田拉到一邊,問道:“這些天咋樣,能吃飽嗎?”

張念漢答道:“飽不飽不算啥,關鍵是怕呀。四周拉著鐵絲網,還架著機關槍,喇叭裏天天叫‘清算反革命罪行’,完全是‘反革命待遇’,都蒙了。奶奶個腿,沒被餓死,差點被嚇死。”

說話時,大家都圍了上來,蔡中田見狀,心情無比激動。的確,這樣的場麵值得他激動,因為走出這個大門的人都安然無恙了,他心裏也踏實了。蔡中田揮揮手,發出了顫抖的聲音:“都沒事啦!快上車吧,回家吧,帶著鄉親們好好幹吧!”

蔡中田的願望實現了,回到縣委,他特意給張樹藩打電話道謝,因為他認為張樹藩此舉功德無量。

而張樹藩對蔡中田說:“若論功,當首推你蔡中田,不是你當麵鼓動、將軍,我興許還要猶豫一段時間。但是,有過不言功,餓死那麼多人,我們都是有過之人啊,現在做的任何一件好事都是補過。”

張樹藩講的是心裏話,“有過不言功”是當時多數領導幹部的心理。由此看出,麵對信陽事件這場人間悲劇,許多領導幹部的確愧疚深重。這也正使得他們在日後的工作中帶著“將功折罪”的心理奮發為民。

無論怎麼講,大批基層幹部提前結束“補課”,的確意義非同小可。其一,他們充分發揮了生產骨幹的作用,確保了冬播順利進行,為來年的糧食增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二,他們及其親屬都消除了恐懼和委屈的心理,這個巨大群體的安穩有利於社會穩定;其三,人們從中似乎看到了“糾左”的希望,對政治環境的改善有了信心。這一點尤為重要,由此帶來的是,真話多起來,注重實際、關注民生的氛圍濃起來。無疑,這些意義可歸結為一點:為共產黨爭得了榮譽,對老百姓撫慰了心靈。

不要害群之馬

因被視為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有功之臣”,蔡中田免遭牢獄之苦,而這一“幸運”並未給他帶來興奮,反倒使他感到孤獨。他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四處奔波“謝罪”;他奮力“撈人”、傾心惠民,以彌補自己的過失。蔡中田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掩飾自己的過錯且懂得如何糾正錯誤,在於他重拾善民之心且全身心回到群眾中去。

聯想到今天的不少官員,身上實無蔡中田的可貴之處,他們明知犯錯卻心無愧意甚至強行為之;他們似乎全身心隻在自己的“利益團體”,對民生之事並不上心,頂多做點表麵文章應付了事。這樣的官員是共產黨隊伍中的害群之馬,更是百姓眼中的災星,不剔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