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重權在握的奇人(2)(3 / 3)

在國外許多有影響的人士中,他的話被按其表麵價值接受了。倫敦的《泰晤士報》說,他的講話“合理、直率而全麵”。隻此一舉,希特鞍便扭轉了孤立的局麵,為在即將到來的海軍會議上同情地接受德國的要求鋪平了道路。這次會議剛好於兩周後在英國外交部召開,由喬希姆·馮·裏賓特洛甫任德國代表團團長。日本駐倫敦的海軍武官曾給他提出了極好的谘詢意見,因此,他便穩坐在會議桌旁。這位海軍武官告訴他的德國同行,1921年日本前往華盛頓參加會議時,錯以為可以與英國人搞一樁“交易”。“結果,當英國人挑撥我們的外交官員與海軍專家的關係,使他們幾乎成了死對頭時,我們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建議,德國集中力量堅持一個明確的要求——例如35%的比例——堅韌不拔地堅持下去,即使有破壞會議的危險也在所不惜。一旦英國人醒悟到德國矢誌不渝,他們就會慢慢讓步——同時還會對對手更加尊敬。

會議於上午10時開始,由西蒙主持。他與平常一樣和藹可親。他指出,會議的任務是為即將到來的各海軍大國會議鋪平道路;否則,各國的軍備競賽就會加速進行。光限製噸數是不夠的,對某些危險的艦隻應該清除。

遵照日本武官的建議,裏賓特洛甫拒絕討論其他問題,一心要得到那35%的比例。“如果英國政府不準備立刻接受這一條件,”他說,“那就沒有必要繼續進行談判。我們堅持立刻作出決定。”他保證,英國一旦接受這個比例,關於建立海軍之計劃的技術問題便可立刻得到解決。

雖然裏賓特洛甫的英語講得很好,但仍由施密特擔任翻譯。令施密特吃驚的是,他的上司竟立刻——且又是如此不講外交辭令!——把日程上最困難的問題提了出來。他不明白,是因為裏賓特洛甫缺乏外交經驗呢,還是對指示盲從。裏賓特洛甫之所為,除按日本武官的狡猾的建議行事外,其實是在執行希特勒多年來成功地使用過的令人驚慌失措的戰術。兩星期前的講話是胡蘿卜,現在的是大棍。

施密特將裏賓特洛甫的話翻譯過去後,他發現,西蒙的臉紅了。他生硬地回答說,談判一開始便提出這樣的條件,這是很不平常的,對此,他當然無可奉告。他一邊說,一邊生硬地鞠了一躬,然後便離開了會場。場麵一時尷尬起來。片刻後,羅伯特·克萊齊爵士取代了西蒙的位置,代表英國表示堅決反對。但是頑強的裏賓特洛甫也毫不讓步。下午,他們再次會晤,但毫無進展。施密特覺得,會談肯定被破壞了。他已開始在想,飛回柏林時的天氣不知如何。但是使他奇怪的是,英國人竟提議次日上午再次會晤——這次會談是在具有曆史意義的海軍部會議室進行的。

這是一間大會議室,鑲著嵌板;室內放一張長桌,桌四周放著紅皮椅子。施密特對此友好之氣氛原就覺得奇怪,不料,當令人生畏的克萊齊宣布,英國準備接受馮·裏賓特洛甫先生的要求時,施密特的奇怪便上升為吃驚。6月6日,約翰爵士返回會議;他紅光滿麵,好像啥事也沒發生過。這樣德方便大獲全勝。全麵的協議友好地達成了,裏賓特洛甫之“相當難堪的態度”也不翼而飛,變得彬彬有禮了。英國不但同意德國擁有相當於英國艦隊之35%的噸位,而且還作出讓步,讓德國擁有45%的潛艇。裏賓特洛甫回到德國後,成了一名征服英雄。用談判方式取得了德國海軍的全部秘密目標,這便把希特勒從一個實力變成了政治家。被一所謂盟國單方采取的行動搞得目瞪口呆的法國,向倫敦發了一份憤怒的照會。但英國的公眾輿論卻幾乎一致讚成,連對希特勒采取敵視態度的政治家也支持這一協定。

可以預言,這份協議使威爾士親王滿心歡喜。在簽字那天,他對霍希大使說,在最近一篇有爭議的講話中,他熱烈同意德國人與英國的老手們接觸,這“完全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威爾士王子補充說,“眾所周知,政治家的特點是膽小怕事和猶豫不決。恰當時刻的直言,哪怕超出了正常情況下理應保留的界限,比諸膽小和遲疑,能更快地奏效。”他的這番話被用電報傳回威廉大街,在那裏,對本來就言過其實的英國親德情緒又添枝加葉,加深了元首之理由不足的假設。即,此後英國的讓步不再會有限製了。

對倫敦條約,蘇聯的反應幾乎與法國的一樣強烈。它證實了這種懷疑;英國統治階級內的某些分子,包括繼位王子在內,正在幫助德國加強其波羅的海的海軍力量以便向蘇聯發動進攻,在遠東則支持日本的野心。盡管憂心忡忡,蘇聯還是與希特勒簽訂了貿易協定。希特勒將對蘇貸款提高至2億馬克,並準備在10年內,將此數字增至5億。這並不是放棄其生存空間之夢想,而是在國際外交遊戲中另一著棋。這是因為,在與西方談和平、與東方做買賣的同時,德國的重新武裝則在盡可能秘密的情況下進行,其速度比大多數外國觀察家的估計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