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樣說劍身上的硫化物又怎麼解釋呢?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的墓葬中都會有大量的陪葬品,而其中不管是屍體、衣物還是食物腐爛後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簡單說這些物質便是越王勾踐劍表麵硫化物的來源。
劍的不朽之謎到此已經解釋清楚,但劍身上的暗格紋飾又是怎樣形成的呢?90年代在對勾踐劍的專項研究中經掃描電鏡發現劍內部有一層厚約70微米的致密細晶表麵層,其致密程度比劍體高上百倍,錫的含量也要高達35%,而劍體的錫含量一般為19%左右。譚德睿認為細晶區是由含錫量較高的組分熔化並與基體擴散而成,當時的鑄劍師可能是應用了一種特殊的工藝對銅劍表麵進行了富錫處理,使被處理的表麵形成細晶,含錫量高,呈白色,耐腐蝕;而未經處理的部分,含錫量相對少,銅的比例高,所以呈黃色,易腐蝕。因此,在劍鑄出時表麵其實是黃白相間的圖案,並非目前所見到的黑灰相間。
青銅器的表麵裝飾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種,采用錫便是其中之一。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但不可忽視的是,錫有兩點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現劃痕,所以隻能填在劍身的花紋內;二是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澤暗淡,最終失去裝飾的意義。因此以錫裝飾的方法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而這類文物比較少被發現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後來,上海博物館啟動了“越王勾踐劍暗格紋飾鑒定分析”課題研究。寶鋼研究院采用“電子探針”技術,最終揭秘了這種紋飾的製作方法。它並非是以前盛傳的“塗鍍說”,而是采用了一種名為“固體滲透”的工藝。方法是將固態的錫粉覆蓋劍體,在暗格紋飾處以某種物質遮擋,使滲鍍時該區域錫層鍍不上。由於沒有非常致密的細晶的錫層保護,長時間腐蝕在劍體上便形成了暗格紋飾。
盡管寶劍不朽從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所處的密封環境,但不可否認當時的青銅鑄劍技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那麼自然在人們心中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這柄曠世名劍的鑄造師又會是誰呢?
據《拾遺記》等古書記載,越王勾踐有一個嗜好就是鑄製名劍。在《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中記載,越王勾踐持有鑄劍師歐冶子鑄造的五把名貴的寶劍,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後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但因吳王無道,其中湛廬寶劍“自行而去”,到了楚國。正所謂是“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為了此事,吳楚之間大動幹戈,爆發了一場戰爭。
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5柄絕世名劍的名稱? 嗬嗬 都是神兵利器呀!
五大名劍通常是指春秋時歐冶子所鑄造的五把青銅劍。
歐冶子春秋時越人。籍貫、生卒年不詳。冶金術。 歐冶子的事跡見於《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書中說,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請善於相劍之士薛為其看劍,當看“純鈞”(寶劍名)時,越王說,有人想用“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作交易,可否?薛答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歐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複傾城量金,珠玉竭 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何足言哉!”
後人常常把湛盧、巨闕、勝邪(一作鏌邪)、魚腸、純鈞稱為五大名劍。
其實歐冶子還鑄造有三把更為鋒利的鐵劍。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是中國最早的鐵劍。
歐冶子所鑄各劍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