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來到西安,韓魏和李華心有些亂,韓魏是從這裏認識的老鄭和李華,也是從這裏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而李華是從這裏認識的韓魏,從這裏開始真正熟悉老鄭,從此以後,同樣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這裏對於韓魏和李華來說,就像是通往另一種人生的起點,再次回到這裏,不知道會不會是終點。
壓下心中紛亂的感覺,韓魏四人下了飛機,沒有停留,徑直前往位於臨潼縣的秦兵馬俑。這次來還是以考古人員身份,雖然老鄭不在了,可是李華在考古研究所裏認識不少人,花點錢弄幾個臨時證件,並不是什麼難事。如果隻是來遊玩參觀兵馬俑,自然不需要考古研究所的證件,韓魏四人想知道更多關於兵馬俑以及秦始皇陵的信息,至於為什麼,就因為自己不安分的心,無法再平靜下來,也許生活無法再回到從前。
隻有劉實是第一次來秦兵馬俑坑參觀,看到兵俑體型均勻,身材高大,麵帶一股剛毅強悍氣息,不禁感歎連連,實在無法相信僅僅是泥俑而已。再看到兵俑整齊的方陣,馬俑奔騰嘶嘯,戰車寒光四起,心中更是震撼,可以想象當時冷兵器戰爭的殘酷和壯觀。在展區沒有停留多久,徑直去了檔案館,說來運氣真好,檔案館值班人員,正是上次仇老前來的接待人員,和韓魏、李華都有過一麵之緣,雖然後來沒有聯係,但怎麼說都是熟人,寒暄片刻,連證件都沒有檢查,就讓韓魏四人進入了檔案館。
檔案館裏有許多隱秘資料,需要一定的權限才能查閱,但是由於資料大多年代久遠,保密執行起來,並不是那麼嚴格,借著考古研究所的名頭,加上李華剛才又對檔案館的負責人,進行了友情和物質的雙重公關,韓魏四人順利進入了保密檔案室。也隻有在這裏,才能看到一些塵封的曆史,而且尚不能確定是否真實,但是比起外界其它渠道,這裏記載的東西,要真實許多,基本上尊重了原曆史。
這間保密檔案室的資料,基本上都是關於秦朝記載,早已按時間排列,根本不需要多花時間去尋找,想看哪個時間段,看看檔案袋上的時間就可以確認。韓魏拿到的是兵馬俑出土的資料,上麵的封口早就被打開,說明在他們之前有人看過了。資料放在這裏,總是給人看的,可能是其他考古專家,也許是對這方麵感興趣,又能接觸到資料的人。不管是誰,韓魏都不關心,這並不影響他什麼。
1974年春,說來也奇怪,夏天還沒來,氣溫就陡然升高,位於秦始皇陵下的陝西省臨潼縣一帶,更是幹旱嚴重,尤其以西楊村最為嚴重。唯一的辦法就是打井抗旱,在野外打井,當挖到一米多深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了一層紅土。這層紅土異常堅硬,又一钁頭下去,隻聽到“咚”的碰撞聲,火星濺出,卻無法穿透,如果有盜墓人在這裏,一定能知道這是墓地特製的封土,格外堅硬,比起石頭來也不遑多讓。這是一層大約三十公分厚的黏合狀紅土,很像燒窯的蓋頂,挖井的幾個青年並不知道這代表著什麼,繼續往下開挖。在1974年,還是人民公社製,都是集體出力,所以遇到困難也不需要擔心,有的是人力。
接下來的幾天,這口直徑為四米左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四米,這時,有人發現了一些陶片,和平常所見的磚瓦完全不一樣,這陶片質量很好,非常厚實。此時的人們還沒有多想,繼續往下挖,隨即出現了一個陶俑頭,頭頂上長角,二目圓睜,緊閉的嘴唇上方鋪排著兩撮翹卷的八字須,形象格外猙獰恐怖。
“瓦爺。”人們看到陶俑頭,立刻想到了瓦爺,就是古時候的土地爺神像,眾人紛紛猜測這是曾經的土地廟。如果是在以往的時代,遇到這種事情,人們肯定不敢繼續挖下去,怕打擾神靈休息。隻是這個特殊的年代,正是打倒牛鬼蛇神,破“四舊”的時候,年輕人對於鬼神之說並不相信,就算有些人還有些半信半疑,也不敢說出來,否則會成為批判的對象。於是沒有停下來,繼續開挖,圍觀的人倒是越來越多。
隨著钁頭的劈鑿、鐵鍁的揮舞,一個個陶製俑頭、一截截殘腿斷臂、一堆堆俑片被挖掘出來,被裝進吊筐拉上地麵,拋入荒灘野地,對於人們來說,這些都是屬於“四舊”,需要拋棄的東西。沒有人去想過,這些東西有多珍貴,沒有人去想過,這些到底代表著什麼。挖井的工作沒有停止,一批人累了,另一批人又上,這個時候集體製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人多力量大,再堅硬的東西,也都能生生磨碎,幾天後,深度已經來到了四五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