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姆別林推算,1871年10月8日,彗核之一擦過地球,交會點正在美國。於是,流星雨撒落下來,大部分在大氣層中摩擦燒完,殘餘的隕石落到地麵,具有極高的溫度,足以使金屬、石頭熔融。比較密集的“天火”降落在芝加哥,芝加哥在劫難逃。一些零散的“天火”濺落在附近各州,因而引起一些森林、草原同時起火。隕落物含有大量致命的一氧化碳和氰,可以形成小區域的“致使小氣”,使人不焚而死。幾百人逃到空蕩的郊區公路上,正好進入這個“死亡區”,因此而莫名其妙地死亡。
切姆別林的假說言之成理,足以解釋“飛火四濺”、“遍地開花”、金石熔融、無故死亡等許多疑團,但許多學者卻表示不敢苟同。理由之一是,沒有任何實物能夠印證切姆別林的假設,在芝加哥沒有找到隕石碎屑,也沒有發現遭到“天火”汙染過的土壤和樹木樣本,因此,隕石之說隻能是一紙空談。
其次,彗星本是個龐大的“烏有之物”,除了極小的彗核之外,其餘的隻是極為稀薄的冷氣團,即使與地球相遇,也不會造成什麼災難。何況,大氣層圈是地球自我保護的屏障,不待彗星物質墜地,早在高空層就被焚燒殆盡了。
第三,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也絕不會引起火災。因為隕石擦過大氣層產生的高溫隻限於表麵薄薄的一層,大約隻1毫米左右,內部仍然是冰冷的,即使到達地麵,又哪有發火之力呢?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了芝加哥的無名大火呢?
有的專家推測,可能是某種氣體在地表裂隙處鑽出,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再附著於碳、氫等元素構成的物體上,使這些物體炭化而燃燒;也可能是球形閃電造成“怪火”,這些球形閃電通常飄浮於空中,遊移不定,穿透性很強,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附著於人體或其他物體而使其自燃。還有人提出“陷落地震”、“白磷燃燒”等其他原因,但都因為年深日久,現場早已改觀,無法驗證,因而也不能教人信服。
“勢在必然”說
美國曆史學家認為,芝加哥發生這場空前浩劫絕非偶然,即使沒有那頭肇事的奶牛,芝加哥大火仍然不可避免。因為芝加哥城市本身已經埋下了嚴重的火災隱患。
早在芝加哥大火之前,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就火災頻繁。1666年,倫敦大火持續了四天四夜,5/6的倫敦城變成了斷壁殘垣,1.3萬間房屋和幾百年的著名建築被焚毀。1812年莫斯科大火,煙霧一直蔓延到了法國境內,除教堂和宮殿外,另有11840幢房屋被毀。1842年5月5日,另一場大火無情地光顧了德國漢堡,大火持續了四天,1/3的建築物被大火吞沒。1835年;美國紐約大火,火勢從百老彙以東和以南直撲曼哈頓,連續燒掉了648間店鋪,世界上最奢華的商品交易所、巨大的荷蘭教堂都未能幸免。接二連三的火災,成為了新興的、發展中的大城市的頭等災難。
芝加哥發展迅猛,當時有6萬多幢木質建築,構成了這座無規則的大都會,連接各建築的街道全用木欄柵圈圍,從市中心區向四麵延伸數公裏的民宅也都是木質結構。
並且,當地人仍然在用幹柴煮飯。每年秋冬之交,人們都會大捆大捆地收集柴草,準備過冬。房屋外圍堆滿了冬用柴草,糧倉也大多用木欄柵圈圍,焦幹的秋葉鋪天蓋地,各木材場、碾磨房、家具廠等到處是木屑刨花。再加上這年的天氣異常幹燥,接連幾十天滴雨未下,土地爆裂,求雨若渴。這使得主管該市消防工作的羅伯特·威廉主任整天處於高度緊張之中。
當時的芝加哥消防總部共有185名消防隊員,17輛馬拉救火車,分駐在有35萬人口、93平方公裏的市區各消防站。對於一場真正的大火,這無異於杯水車薪。羅伯特主任曾經提出過增加消防器材和其他設備的建議,但是,他的建議遭到了芝加哥市議院的無情否決。
釀造一場大火已具備了足夠的條件,芝加哥發生大火隻差一顆火星。
芝加哥大火後話
芝加哥大火之後,市政當局曾經決定,每年10月舉行芝加哥大火紀念日,讓人們永遠銘記曆史教訓,讓災難不再重演。
令人驚疑的是,芝加哥大火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相反的,火神屢屢出手,使芝加哥人民常常生活在火警的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