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城市市區麵積200多平方千米,港區100多平方千米。市區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星城共有102.4萬。鹿特丹地勢平坦,位於荷蘭低地區,低於海平麵1米左右。其東北部的衛星城亞曆山大斯塔德附近低於海平麵6.7米,為荷蘭最低點,該處有居民17.5萬。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1.歐洲之門戶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裏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麵積約100平方千米,碼頭總長42千米,吃水最深處達22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隨著歐洲經濟複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目前,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準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占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
馬斯河將鹿特丹市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兩岸建築物林立,如要造橋必須修很長的引道,拆除很多房屋,因此河南不建橋梁,而在河底挖隧道3條,其中公路隧道兩條、地鐵隧道一條,將南北市區連為一體。在上遊接近郊區的威林姆等處建大橋兩座,橋的中段可以起合,供大船通過。
鹿特丹是西歐的咽喉,兼有海港和河港的特點,再加上荷蘭具有一流的建港技術,擅長海運,鹿特丹自然而然充當起“歐洲門戶”的角色。目前,鹿特丹港每年為荷蘭獲取15%的國民產值。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和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和空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區是該市的主體,占地100多平方千米,港口水域277.1平方千米,水深6.7-21米,航道無閘,冬季不凍,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風浪侵襲,最大可泊54.4萬噸超級油輪。海輪碼頭總長56千米,河船碼頭總長33.6千米,實行雜貨、石油、煤炭、化工、散裝、礦砂、糧食、集裝箱專業化裝卸,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舶,年吞吐貨物3億噸左右。港口貨物的運輸幹線萊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鐵路與國內外交通網相連。進港原油除經萊茵河轉運外,還鋪設運輸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聯邦德國、比利時。大宗過境貨運占貨運總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製品占70%,其餘為礦石、煤炭、和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國為聯邦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能夠提供許多特別服務。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集裝箱港口。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並進行了巨大投資。現在,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計算機控製,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準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現在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
鹿特丹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公路集裝箱運輸。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稠密的公路網,將鹿特丹與歐洲所有的大城市連接起來,從鹿特丹出發,隻需8-10小時就可以到達巴黎、法蘭克福和漢堡,到達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魯爾地帶和比利時大部分地區所需的時間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歐這樣較遠的地區,也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荷蘭的公路運輸擁有雄厚的實力,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是由荷蘭承擔的。其次是鐵路集裝箱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