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業來說,如果欠缺嚴格的管理,一味溫和,員工很容易會被慣壞,而言行變得無拘束,工作沒有長進;但過分嚴格,往往也會導致部屬心理畏縮,表麵順從,但對事情沒有自主性,缺乏興趣,這樣一來,不僅個人無從發揮自己的能力,整個公司也將毫無生氣可言。
可見,一個領導者在處理事情時,必須在了解事務的情況後,恩威並用,寬嚴得宜,這樣才能收到事倍功半之效。
當然,所謂“寬嚴得宜,恩威並用”的意義,並不是說恩、威各占一半,而是說,依事情的情況而定,恩威配合,以身作則地教導部屬,這樣部屬一定會樂意完成交給他的任務。
激發自主精神
事情交給部屬,難免會因考慮不周或技巧不夠,而造成一些缺憾,在這種情況下,上司總會慣例地指示部屬應該如何去做。當然在遇到一些重大問題處理上,是絕對有必要給予具體的指示方向或依循的原則。但問題是,如果指示太過詳盡,就可能使部屬養成依賴的心理,唯命是從,不肯再動腦筋。一個命令,一個動作,這樣機械地工作著,不但無法鍛煉員工做事的方法,更不能將他們培養成人才。
訓練人才,最重要的是要他們多動腦筋,多思考,然後自己製定策略,付諸實行,能獨立自主,獨當一麵。所以,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啟發部屬自主的能力,使每個人都能獨立作業,而不是變成唯命是從的傀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項羽的勢力是明顯高於劉邦的。那時,劉邦隻是屈居關中的一個小諸侯,但是,由於他的軍師陳平善用計謀,所以勢力漸漸擴大。可是,項羽也有一位很厲害的軍師範增,在範增的幫助下,項羽的勢力日益不可擋。
陳平為了對付他,就故意放出謠言說:“軍師範增和一批重要的部將,都隻是在表麵上聽從項羽的命令,暗中卻和劉邦有來往。”這些話傳到項羽耳中後,生性多疑的項羽果然中了離間之計,開始懷疑,並派人暗中查探範增等人的言行,而這種不信任部屬的作風,使得部將們不得不投奔了劉邦,最後眾叛親離的項羽不得不在烏江自刎。
劉邦得天下後,曾經分析自己獲勝的原因說:“我有蕭、張、韓三賢,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但又不肯信任他,不讓他有充分發揮實力的機會,最後當然會失敗。”
用人的技巧很多,而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大膽地委托工作。通常一個受上司信任、能放手做事的人,都會有較高的責任感,所以無論上司交代什麼事,他都全力以赴。反之,如果上司不信任屬下,動不動就指示這樣,指示那樣,使屬下覺得他隻不過是奉命行事的機器而已,事情成敗與他個人能力高低無關,這樣對於交代的任務也不會全力以赴了。
領導者都知道信任別人對工作會有幫助,但是真正做到卻不容易。上司在交代部屬做事時,心中總會存著許多疑問,如說:“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一個人處理,能負擔得了嗎?”或者想:“像這種敏感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交給他去做,會不會泄露出去呢?”這是領導者經常有的微妙的矛盾心理。
更微妙的是,當上司以懷疑的眼光去看待部屬時,就好像戴著有色的眼鏡,一定會有所偏差,也許很正常的事情也會讓你看得疑團叢生。反之,以坦然的態度會發現對方有很多可靠的長處,信任與懷疑之間,就有這麼大的差別。
因此鬆下認為,對待員工首先就要信賴,並且要抱著寧願讓對方辜負我,也不能隨便懷疑的態度,這樣才可能贏得別人的忠誠。
用人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