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鬆下論管人之求才篇(1)(2 / 2)

日本對這方麵要求不甚嚴格。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反正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經營的大局。而美國就不同,美國因為競爭激烈,對此要求寬鬆的公司很可能會倒閉。所以他們總是精益求精,嚴格執行。這樣,在盡可能精簡管理人員,提高工作效率的情況下,作業員就是年長一些也不影響其效率,反而會降低生產成本。

不挖牆腳

挖別人的牆腳可以召集到你所需要的人。但是,若反過來想,你被挖牆腳,那你會怎麼想呢?

公司幾萬人中,當然有辭去其他公司工作誌願到鬆下公司裏來的,可是鬆下公司一向都不主張去挖別人的牆腳。

因為挖來的人不一定全部是優秀的,所以還是不做的好。

當你需要開展一項工作,急需人員時,如果有新人主動請纓要求,那麼隻要這個人人品好,你就讓他去邊學習邊工作,不一定非要用有經驗的人。

不必急於提升

經常聽到,有人當小職員時,工作利落,能力很強;但一升為股長,就無法讓部下充分盡職,自己的工作也表現得不好。或者當課長時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課長,但一升為部長就乏善可陳了,這也就是說,他沒有與此地位相稱的能力。

日本存在著所謂的“年功序列製”不去考慮實際的能力,而按照年資作為升遷的標準。於是升課長或部長的就沾沾自喜,也受到大家的祝福。孰料,他本人並沒有那份能力,不但給公司帶來損失,他自己也有無法勝任的痛苦。

如果他本人能對自己的真實實力有所了解,即使公司說:“你來當部長吧。”他也會說:“不,當課長我能勝任,但當部長我目前的能力還不夠,所以,我不能接受這個職務。”這樣,他可能就不至於失敗了,而且還是個成功的課長,等到時機成熟時再升職。

也就是說,隻有50斤力氣的人要從事70斤的工作就會失敗。但如果有100斤力氣的人隻從事70斤的工作即使不會失敗,也是一種浪費,不免可惜。具有100斤力氣的人對此應有正確的認識,至少也要從事95斤的工作才對,不然對自己,對社會都是一種損失。

大家若能檢討自己的能力,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自然就不再有什麼不滿與牢騷了,而能以充滿喜悅與興趣的心情去工作。

從事大的工作並不可貴,可貴的是工作能成功。

年輕化

鬆下公司某個事業部的主管是個60多歲的長者,可是業績始終就是上不去。後來由於某種機會,這個人調了職,而由一位40歲左右、年輕又有魄力的人來接替他,這個事業部很快有了顯著的起色。事業部的業績因這個年輕人發揮了他的才能,而有巨大的改變,這可說是能力的差距使然,因此不能說年輕就沒有實力。

要站在最高位置時,經驗是很重要的,進公司隻有三四個月是沒有辦法勝任的。但是,進公司10年、20年,到了40歲前後的員工,隻要他有好的素質,有強烈的經營信念,體力上也未衰退,對工作就能駕輕就熟,所以,可以期待他取得有效的成果。

日本公司常常把有實力的人排在第三四位,讓他們不能充分發揮才能,不僅產業有這種現象,其他地方也都存在著這種情形。從國家的繁榮觀念上、經濟上以及人才運用上而言,都是很大的損失。

智力及體力是年輕人最大的本錢。以長者的閱曆配合青年人的幹勁,必能成就一番事業。

取長補短

我們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即使特別優秀的人,也有他的缺點。所以互相了解優缺點,對於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很重要的。

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觀察同事的優缺點,對於公司整體的進步與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為什麼呢?因為共同工作,知道了某人的長處與短處,就可以幫助他揚長避短,避免因為缺點而影響工作。像這種取長補短的做法,不僅可以提高辦事效率,更能促使各自有所進步。

雇傭中等人才

鬆下在1918年開始做生意,所幸那時擁有合適的人才。當時在學校前三名的優秀學生是不會到鬆下電器公司來的,如果他們來了,鬆下也會感到困擾,因為沒有合適的工作給他們做。

因此,到鬆下的店裏來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來自普通小學校,很少是來自高小,甚至想要找中學畢業的人才都需要費一番工夫。到了1927年,鬆下才開始網羅專門學校的人才。也就是說,做了9年生意,才第一次雇傭兩名從專科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