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與省內發展較快的市州及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人均收入上。2006年,武威人均GDP為833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0元,人均財政收入326元,比全省低80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5元,比全省低1455元。武威要加快發展,意味著必須實現“趕超”戰略,不論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還是從發展速度,都要優於或高於省內發展較快的市州和發達地區。而實現“趕超”戰略的核心,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武威經濟的起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市場主體在武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市場主體的範圍十分廣泛,一切從事創造財富活動的個體和組織都可以視為市場主體,如各類企業、中介組織、個體工商戶等都是市場主體。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快慢,取決於市場主體的發育程度,武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表現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上,而實質在市場主體的發育程度上。因此,培育市場主體對於推動武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實現經濟起飛,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羅斯托經濟起飛理論指出,經濟起飛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起飛前期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經過長期的發展,武威經濟完成了經濟起飛前期準備階段,為經濟起飛鑄就了平台。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6 1.6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63美元,工業增加值達到39.98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6.34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13億元。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約4.3萬戶,其中中小企業1643戶,個體工商戶41357戶。但是,從總體來講,我市的市場主體發育比較緩慢,規模小,抵抗風險的能力弱,競爭力不強,真正能夠支撐起全市經濟的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整個經濟還處在工業化的初始期、城鎮化的擴張期和農業產業化的上升期,農業大市、工業弱市、財政窮市的現狀還沒有改變。麵對這樣一個現實,要實現武威經濟的起飛,就必須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以此推動全市經濟總量擴張、財政收入增長。
(二)實現社會穩定,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社會穩定是社會正常運轉和不斷發展進步的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武威目前麵臨的眾多困難和問題,包括大量的信訪問題都是由於不能充分就業、人民生活水平較為低下而引發的,其根本原因是市場主體發育不健全,綜合經濟實力薄弱。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武威農村人口占74%,農村剩餘勞動力已達40萬之多。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麵前的重要任務。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完成和大中專畢業生、城市新增剩餘勞動力的不斷增多,城市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已十分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根本的出路就在於全力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非公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實現社會的穩定。
(三)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經過幾年的努力,基本實現了人人上得起學、看得起病、養得起老的目標。但是,由於武威的財政收入較少,公共財政支出有限,社會救助體係不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麵低,就業難、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還程度不同地存在。經濟總量小,實力不強,使全市居民的整體福利水平不高。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來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公共財政支出,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四)構建和諧武威,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構建和諧武威,首要的問題就是實現城鄉經濟共同繁榮,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通過經濟公平來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公平。去年武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465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卻隻有3043元,相差4422元。從目前全市情況看,這種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關鍵在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民生存方式和農民素質的四個變革。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把中小企業和非公有製經濟作為民生經濟、百姓經濟來抓,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通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快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平,構建和諧武威。
(五)加快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水資源嚴重短缺,是武威加快發展的最大製約因素。武威的年需水量是24.95億立方米,而可供水量僅為14.9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隻有550立方米,是全國2200立方米的1/4,全省1150立方米的1/2。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大氣環境的變化,石羊河上遊來水銳減,人口由解放前的85萬人急劇增加到2006年的195.42萬人,生態對人口的承載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之耕地過度開發,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整個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高達150%以上,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的40%的警戒線。武威一方麵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麵用水結構又很不合理,全市三次產業所占GDP的比重為27:32:41,用水比例為94:4:2。很顯然農業用水比例過大,農業用水(除去生態用水)占88.3%,而產出不到30%的效益。二三產業用水量雖隻占6%,卻產生了70%的效益。這充分說明武威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這就要求必須以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為目標,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高二三產業的比重,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全市工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