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初遇佛緣(3 / 3)

\t由此可見佛教一斑,古華找回了永恒的精神歸宿,令心靈踏實的境地。

\t半月後,古華刻意去找階長修,但見人去房空。鄰居說,階長修賣掉房產得七千多元當時不算少,雙雙隨上心下琪法師出家修行去了。人們說,階長修因為膝下無嗣,才出家當和尚。

\t階長修自投佛門戒規羅網,甘受佛教洗禮,取法名光心,其世俗習性麵臨磨礪。其妻汪而芬法名光子,光子在興教寺如同啟蒙上學,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佛門課程,另去了終南山小廟落腳。

\t僧侶,曾於西方世界以高深莫測的神秘感,世人曰之為和尚,幾乎是愚昧的代名詞,尤其技術壓倒神學的今天。古往今來的小說中,不乏飄現袈裟一角,從來,有誰領略了一個真正的佛教教徒內心世界的風光呢?

\t學問越新越進步,寺廟越舊越顯聖。興教寺坐落在長安縣一小山坡上,大概因為平川,隻能建在略高處了。滄桑世變,曆經千古,已失去昔日唐代的風采,但蒼鬆古柏,依然昭示著佛門肅穆與俗世的不同。

\t次年暑假,古華風俗撲撲出現在興教寺。光心冷漠的表情現出少有的欣慰之情,畢竟才出家不久,身處客鄉異境,還未習慣孤獨,但已習慣雙手合掌:“阿彌陀佛!”

\t光心招呼古華住在自己的床位上,並有意拿出錄放機給古華放歌聽,當然絕不是情歌。古華果然大為動心,那歌聲聽來如漫漫曆史長河中一種信念的期待與向往,令人拋卻俗念,直想奮不顧身修行。“這是什麼歌?”

\t光心說;“頌觀音,是個佛門高僧作的。”古華就高中時學得的一點粗淺的樂譜知識記錄下來,不過也八九不離十。

\t古華此行目的明顯,光心領古華去見上心下琪大師,但古華依然如處俗世一樣單純,不知道應該奉獻一點兒錢物,光心也沒教過他,雖然佛門不在乎講究。

\t上心下琪大師見到古華,達眼就說:“你善根很重。”

\t“你為什麼要皈依佛門?”上心下琪發問。

\t古華說:“大師,佛是我唯一的知音,諸天世界中,唯佛理我服。”

上心下琪再不發問,為古華舉行皈依佛門儀式,取法名光福。

\t上心下琪九歲出家,現已過花甲,他為收到這樣一個弟子榮幸。“光福居士,你善根很重,出家吧,我報送你去九華山佛學院學習,將來還可以出國訪問。”

\t出家?古華未吱聲。出現在意識裏的,首先是自己缺盤纏路費,如何遠行?討口叫化,舍身求道,目前他還不具備那樣的決心,雖然聽那佛門歌曲時還一時動了心,雖然也想出家。他天性太過誠實,他哪裏知道,隻要有心,說出真情,上心下琪大師也會給他盤纏路費的。但真正的潛意識是俗緣未了,心頭愛情亦未割舍。

\t要當就當個真和尚吧,他想,待什麼時候自覺夠格了,再出家吧。

\t“光子在什麼地方?”古華問光心,“我想去看望她。”光心說:“我帶你去就是。”

\t終南山是個小廟,廟上有一口大鍾,因是平川,方圓十裏百姓,已習慣聞鍾聲起床。

\t光子見古華來看望她,如見親人一般溫慰,其情溢於表。古華心中慨道,一個人要把心靈孤獨化為清靜,還得個小小的脫胎換骨。

\t終南山另有一老僧人,見古華是大文化人,便叫他幹些書寫之類的事,古華雖是數學專業,好在素質修養全麵,書法亦不俗。古華說:“等我手頭鬆活之時,定給這廟捐點錢,即或幾十元。”呆了三天,重返俗世。

\t說來,古華確有慧根,自幼吃不得肉類,吃則渾身起疙瘩,奇癢難受,但到了高中年齡段,此“病”卻不治而愈,這現象與某些大德菩薩有相似處,觀世音菩薩自幼食不得肉類,食則必自然嘔個幹淨,當今香港青山寺覺光法師自幼吃肉肚子疼,後出家修行。

\t古華這次外出求道,緣遇的佛家淨土宗。光心後十年雲遊,遇佛家密宗藏密大法,從此修密宗。

\t雲霧深處失路徑,

\t拜問西去靈山人。

\t言說此去好道場,

\t隻怕行者走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