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我急忙問道:“什麼蛛絲馬跡?”
老爹笑了笑,就指了指頭頂與腳下,“小飛啊!你忘記這裏是哪兒了嗎?”
我微微一愣,就脫口而出,“這裏是吃人洞啊!”
老爹點點頭,見我還是有點迷糊,就唉歎一聲,給我做出了解釋。
“何謂陰洞?又何謂陽洞?你以為就差一丁半點的光線嗎?”老爹擺擺手,接著說道:“就單說陰洞吧!也不是所有的陰洞都能配得上一個‘凶’字。有些陰洞之所以‘凶’,那是有其先天的自然因素存在,比如地勢太險,不利於探穴,這就是一種比較典型而又尋常的陰洞。還有一種陰洞,其本身並無險要的地勢,卻是頻頻的鬧出事故,究其原因,多半存有人為的曆史因素。比如戰爭年代,很多人為了逃避戰禍,從而避居深山洞穴之中。又因為種種的因素,從而出現了大批量的人員死亡,碰上一些磁場太強而又封閉的洞穴,,就會造成大量的怨靈聚集,經過千百年後,這個洞穴因為怨氣衝天,從而成為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陰洞。但凡這樣的陰洞,活人無意間闖入,焉能還有命在。”
聽完了老爹對陰洞存在形式的剖析,我不禁暗暗的咽了一唾沫,雖然這話已經不是第一次聽了,但我還是忍不住問道:“老爹,那你認為吃人洞之所以能成為烏蠻三灣九十九洞中,最厲害的陰洞。那麼其具體原因,是因為地勢太過險要呢?還是因為這裏麵曾經死過大量的人?”
老爹苦澀的笑了笑,答道:“你既然知道這吃人洞被排陰洞第一,難道你還認為它隻是一個普通的陰洞嗎?”
老爹見我沒有聽明白,就接著說道:“地勢險不險要,咱就不討論,這一路下來,你自己已經體驗到了。咱就說說你之前的那個假設吧!你猜測這吃人洞裏可能會藏有一段曆史,或許會是真的,而且還死過大量的人。”
聽完了老爹的話,我越發的認為自己的假設很有道理了,但具體道理從何而來,又不得而知了,畢竟……假設……隻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猜測,可以是不存在任何根據的胡思亂想。
但既然說到了曆史,那我就不得不提起那塊矗立於灶火洞祭祀台上的白色石碑了。根據那塊石碑上的記載,很顯然與一個湮滅已久的古國有關。這個古國名叫自杞國。
自杞國曾在南宋之時,顯赫一方,可惜的是,自從被蒙古軍隊滅亡之後,就好像從地球上消失了一般,史書上都不曾有太多關於它的記載。而我們在翻閱曆史書籍的時候,說到這一段曆史時,被提起最多的就是烏蠻三十七部。具體原因何在呢?這就要跟當時的蒙古人鼠目寸光有直接的關係了。
據史書記載,蒙古大將兀良合台率十萬兵馬攻打自杞國,前後鏖戰了五年之久。十萬兵馬因此損失七八成,成了蒙古軍隊攻打南宋時,傷亡最慘重的地方。因此後來取得了天下大權的蒙古國,在修史的過程中,因為極其的痛恨自杞國,故而就惡意將其從曆史書籍中消除,在一些實在無法避開的地方,則用了一個模糊的概念‘烏蠻三十七部’來代替。如此一個本可以與精絕、樓蘭等古相媲美的古國,就此被人為的淹沒於史海之中了。
我把灶火洞中那塊白色石碑上,所看到的有關於自杞國的記載,以及自杞國之後的遭遇,簡略的給老爹說了一遍。老爹便喃喃的嘀咕了一句‘這……我們當時倒真沒有看過……’,之後,就低頭沉思了。
按照曆史對比,自杞國滅亡的時間大概在1260年左右,而爨城建立的時間應該是在1658年左右,也就是清順治十六年。因為按照先祖留下來的傳說來判斷,先祖是因為聽聞晉王李定國兵敗磨盤山,心知‘複明’無望後,這才下定了建立爨城的決心。由此可見,這相差接近四百年的兩段曆史事件,應該沒有什麼太多交集,甚至還毫無關係。
那麼由此可以論斷,這故老相傳中,關於吃人洞裏藏著一個‘局’的說法,八成就跟曆史無關了。如此這般的自我否定與肯定,我發覺自己的腦子都快轉成漿糊了。
這無法聯係到一起的曆史事件,與可能存在的可能性,我應該如何取舍呢?不得已就望向老爹,希望他給指條明路時,發現此時的老爹比我還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