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 西藏天珠(2)(2 / 2)

五是珍藏價值。因為老天珠的數量非常罕有,不像其它的珠寶可以開礦挖掘,也因為天珠不可思議的磁場感應及靈性,加上曆代持有者的修持、配戴,促使其價值的提升,物稀為貴,故成了有心人爭相收集典藏之珍寶。

六是在藏傳佛教所修的財神法中,可將天珠裝入“財神寶瓶”,於法會時由上師修法加持,據傳置於家中的財位可聚氣及聚財。

在藏地,有很多人相信將天珠放在家中的財位時磁場可聚氣;也有人將天珠碎石鋪於地板下,以淨化家中整個磁場;更有人用天珠碎石放在浴缸內,泡成天珠水沐浴,其目的是在利用所產生之負離子水平衡人體的酸堿質、恢複疲勞等功能。

七是佛像裝髒:藏傳佛教的佛像在喇嘛開光引神靈進駐時,在佛像內除了裝置佛經咒語、少數的金銀寶石外,亦有部分以舍利子或天珠裝髒。

八是可以護身。西藏位於海拔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山區,地形及氣候非常險惡,為了避免意外災害及各種傳說中魔類引起的疾病,藏族人在心理需求上衍生許多形式的護身避邪工具,種類無奇不有,但藏族人仍認為天珠是最好、最貴重的護身符。

九是作為流通貨幣這個前麵已經講過了,這裏就不再重複。

天珠用於敬奉佛菩薩之事跡具代表性的記載為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讚普鬆讚幹布時,帶了一尊從印度請來的佛像作為陪嫁,最後這尊佛像坐落西藏拉薩大昭寺的釋迦殿內,而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鑲上了百餘顆各式各樣的天珠,包括三顆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寶瓶天珠(或稱永生瓶天珠)、虎紋天珠和其它帶眼天珠。目前這尊佛像安奉於拉薩大昭寺的釋迦殿內。

據史料記載,於圓和吐蕃之間的草原信道,是西藏與北方草原文化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這條古道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便已開通。悠久的曆史,美麗神秘的傳說,加之西藏人虔誠地收藏供養,世代相傳,天珠便成為人們心中中珍貴的寶物了。

多曉生滔滔不絕,一講就是幾大篇。

孟貴聽得雲裏霧裏,歡子聽得津津有味,樂子似乎覺得一切與自己無關,麵部沒有表情。

不待孟貴和歡子回過神來,多曉生又開始了他的講述,不過這回講的是飛天的事兒。

兄台你們看看眼前的飛天吧,百鬼窟的飛天彩繪也是一件很了不起藝術品。

大家看看左邊的飛天,頭有圓光、臉型橢圓或臉型修長,戴印度式五珠寶冠,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孬,頭束圓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白鼻梁、白眼珠,白眼圈,上體半裸,腿部修長,成大開口“U”字形。衣裙飄曳,巾帶飛舞,橫空而飛,四周天花飛落。雖然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

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衝出了天空圍欄,亦飛翔於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後來的飛天,亦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

中原式飛天,這種飛天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相融合的飛天:中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脖飾項鏈,腰係長裙,肩披彩帶;印度的佛教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宣傳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麵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南壁上層的十二身飛天。這十二身飛天,頭束雙髻,上體裸露,腰係長裙,肩披彩帶,身材修長,成大開口橫弓字形,逆風飛翔,分別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樂器。四周天花旋轉,雲氣飄流,襯托著飛天迎風而飛翔,身輕如燕,互相照應,自由歡樂,漫遊太空。

多曉生的講述還沒完,哈依從洞窟後方走了出來道:“多英雄、表哥、歡子哥和樂子哥,吃東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