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曆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七月。
剛剛平定了張角的黃巾之亂,還沒等漢靈帝緩過一口氣兒來,涼州的北宮伯玉、韓遂等人又起兵叛亂。
漢靈帝先後派大將張溫、皇甫嵩前往涼州平叛,結果不但沒有將北宮伯玉等人擊敗,反而讓叛軍越戰越勇,勢力逾發壯大。
張溫戰敗離職,繼任的皇甫嵩上書漢靈帝:“非是臣作戰不力,叛匪北宮雄據北疆已久,與涼州上下勾連甚緊,臣每次出兵皆被匪提前知曉,故此屢戰屢敗,盼朝廷速派天使至涼州,肅清貪官汙吏,則匪患不剿自清。”
皇甫嵩的意思很清楚,不是我打不過北宮伯玉,而是涼州官場有人與北宮伯玉勾結,出賣官軍的情報,導致皇甫嵩好象蒙著眼睛與北宮伯玉作戰,自然會出現剿匪不利的局麵,皇帝你最好還是派人把涼州官場清理清理,這樣我才有辦法打敗北宮伯玉。
要說皇甫嵩上書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皇甫嵩絕對想不到,他這封奏章對日後天下的局勢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漢靈帝接到皇甫嵩的奏章勃然大怒,這天下究竟還是不是老劉家的大漢朝?怎麼涼州連朝廷命官都公然與匪寇私通了?
在朝會上,漢靈帝將皇甫嵩的奏章直接摔到了大司馬梁鵠的臉上,將主管官員升降的梁鵠罵了個狗血噴頭。
漢靈帝也是混蛋,他也不想想,梁鵠雖然是當朝大司馬,名義上官員的升降都歸他管理,但漢靈帝在黃巾之亂初期,為了鼓勵各地豪強自發起兵對抗黃巾,實行了賣官鬻爵製度,也就是說各地的官帽子可以不通過朝廷的評定,而是直接拿錢來買,誰出的錢多,誰就可以把官帽子戴到自家頭上。有這種製度的存在,梁鵠除了在任職文書上簽字,基本上便已經無事可幹,他頂多知道涼州誰出了多少錢買了什麼官,連當官這個人究竟是何出身都搞不清楚,又怎麼去考核官員是否稱職?
十常侍借機狠狠地踩了政敵梁鵠幾腳,把梁鵠說得百無一用,然後向漢靈帝提議由董卓帶兵前往涼州增援皇甫嵩。
按說十常侍舉薦了董卓,他們的政敵大將軍何進應該拚命反對,借機提拔自家人手才是,偏偏董卓這小子手眼靈活,對朝中各方勢力大肆施展金錢攻勢,不光十常侍,何進也沒少拿董卓的供奉,結果漢靈帝一看十常侍舉薦的董卓,何進一方居然並沒有人出班反對,反而認為董卓屬於皇甫嵩、朱儁一流的絕世名將,當下龍顏大悅,親筆點了隴西董卓任涼州兵馬掾一職,率軍挺進西涼。
董卓本身即為涼州豪強出身,與北宮伯玉雖然交情不深,但也算認識,這次借勢入主西涼,反而私下與北宮伯玉狼狽為奸,隻要董卓出兵,北宮伯玉退避三舍,而皇甫嵩每次出兵,不單糧草跟不上,而且北宮伯玉對皇甫嵩的行軍路線更加清楚,每每設下陷阱讓皇甫嵩損兵折將,氣得皇甫嵩好幾次吐血暈厥,直想辭官不做。
中平三年十月。
北方西涼這邊的剿匪鬧劇還未平息,南方交州、益州又起叛亂,各地的告急文書象雪片一樣飛往洛陽。
偏偏十常侍為了表明他們多麼能幹,將這些告急文書壓在了案頭,一個字也沒讓漢靈帝看到,漢靈帝自個還覺得挺高興,以為天下已經平定,大漢盛世再一次來臨。
唯一能掣肘十常侍的政治勢力何進一方,明明知道漢靈帝被十常侍蒙蔽,但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不僅沒有向漢靈帝說明真相,反而有意無意地幫著十常侍一起瞞著漢靈帝,虛言瞞報,誇大自身的功績,更是令漢靈帝越發眼瞎目翳。
在這種政治局勢下,位於北海的林峰苦惱異常。
林峰可不是為天下大勢而苦惱。
漢靈帝的天下不穩又關林峰屁事?
林峰沒有借機起兵造反已經算得上給漢靈帝麵子了,當然,也跟林峰知道此時造反跟找死沒什麼區別有關。
林峰苦惱的是兩件事。
第一件就是他摸遍了北海郡,居然愣是沒找到太史慈的家。
太史慈是林峰作弊得來的最後一位結義兄弟,在遊戲裏林峰看著太史慈的屬性流了好久的口水。
太史慈,統率90,武力95,智力66,政治58,魅力79。
統率武力雙90,絕世猛將啊,這樣的猛將不早些攬到懷裏,萬一遵從曆史被孫策小兒帶走,那可是林峰最大的損失。
可是問題遊戲裏沒有搜索招攬在野武將功能,林峰又在北海找不到太史慈的家,這麼大的漢朝疆土,讓林峰如何去找一個隻知道名字的人呢?
如果說尋找太史慈還不算太著急,那第二件令林峰苦惱的事情可就讓他抓耳撓腮茶飯不香了。
穿越過來已經兩年多了,林峰表麵年齡也已經18歲,加上穿越前的心理年齡,事實上林峰已經直逼40歲中年大叔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