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東鄉中學的困境(1 / 2)

看著眼前幾個自己曾經的得意門生,張晟傑微微苦笑,把其中的緣由跟他們說了一遍。

東鄉中學的前身是清朝末期的一個私塾,由一個告老還鄉的鄉紳所辦,後人逐步擴建,慢慢的發展成了縣學官學,在戰爭時期,天朝軍隊也曾將這所學校作為一個臨時的據點。

建國後,這所學校便成了公立學校,與另外兩所近年新建的學校一起,承擔了鎮裏以及周邊十幾個鄉村裏孩子初中以及高中的教育任務。

隻是這些年來,因為地理關係,東鄉的經濟一直沒有太大的氣色,反倒是周邊的鄉鎮慢慢發展起來,連帶著學校之類的基礎設施也隨之建設起來,這便讓東鄉中學慢慢的失去了百年老校的優勢,逐漸的沒落了下來,

這幾年,政斧在東鄉中學方麵的投入更是大幅削減,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等各方麵都大幅下降,連教室都已經好些年沒有修繕了,年久失修,成了危房,為此學校幾次向上頭打報告,都沒能撥下資金來修繕一下。

學校成了危房,要修繕加固,也是一大筆資金,這讓鎮裏的財政捉襟見肘。

惡姓循環之下,縣裏更是有人提議,幹脆撤了東鄉中學,將學校裏的學生分流到另兩所學校與周邊各鎮去,把學校位於鎮中心黃金位置的土地出讓,改建成商廈廣場之類的建築,好帶動東鄉鎮的經濟發展。

這個提議有讚同的,也有反對的,雙方理由都很充分。

讚同的人認為,現在學校都成了危房,更成了鎮裏的一大包袱,每年都要往裏麵投入一筆數額不小的經費修修補補,而且周邊的城鎮也有足夠的能力消化吸收中學裏的學生。

反對的人則是從學生的方麵考慮,雖說周邊城鎮能夠勉強接納這部分學生,可畢竟離東鄉有段距離,有些在山上村裏的學生,更是要跑十幾、甚至幾十公裏才能到新學校,上下課交通、安全、時間與家庭負擔都要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小規模的輟學潮。

雙方爭執不下之時,忽然市裏有消息傳來,國內一家有名的專做私立貴族學校的集團,打算在越寧這邊也建一個學校,目前還在選址階段。

有人出了個主意,幹脆將這個學校整體賣給那家集團好了,由他們來改建學校,正好兩全其美。

當然,以貴族學校昂貴的學費,普通百姓有幾個能上的起這個問題,被那些人選擇姓的忽視了。

幾次會議之後,最終上頭領導拍板了,不管那家集團有沒有收購這所百年老校的意願,鎮裏都是沒有資金修繕學校,因此打算裁撤了東鄉中學,除非在這個假期裏,能向民間募集到足夠的資金,修繕加固主體建築,不至於達到危房的程度。

如果到了下個學期開學之前,還不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那便裁撤了這所學校,教師與學生都分流到鎮裏另兩所學校,還有附近的鎮裏去。

說到這裏,張晟傑無奈的又歎了口氣,“我們這些老師,教書是沒問題,可讓我們自己去募集資金卻是一籌莫展了,怎麼募集?向誰募集去?”

“最終我們幾個老師商量了好久,厚著臉皮決定在這個校慶上,增加一個慈善募捐活動,不宣傳也不勉強,願意來的,我們就跟他們講講情況,能募集多少是多少!然後再向社會上公開募集,看看能不能再募集一點。”

“如果到下個學期開學之前,還是不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那我們便把募集到的這些錢,再挨個的退回去!”

在剛拿到那張行程表的時候,大家也有看到上麵有一項慈善募捐的活動,不過當時也沒在意,以為又是什麼領導為了作秀,隨便走走形式的,沒想到居然是為了這個。

沉吟了一會兒,夏雲問張晟傑,“老師,你們需要募集到多少資金,這所學校才不會被裁撤?”

這個問題顯然在張晟傑腦海裏過了無數遍,想都沒想直接說道,“目前最主要的就是幾棟教學樓與宿舍樓都已經年久失修,都快成了危房了,必須要加固一下,我們找了這方麵的專家估測了一下,一棟樓的修繕加固費用最少也要九十萬左右,五棟教學樓、兩棟宿舍樓,這裏就要將近六百三十多萬!”

“而在我們的爭取下,鎮裏答應擠出一百萬,所以,隻要能募集到五百萬三十萬資金,這所學校暫時算是保住了……當然,其他也有很多地方也需要修繕,但不是特別急,熬熬也能將就一下,就先放著,以後再慢慢的向政斧申請財政撥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