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江州亂(1 / 2)

人說自古民不與官鬥,庶民與士大夫之間總歸涇渭分明,可又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當民反之時就不再是民,而是匪,如果匪勝利了,才不是匪。

龍金海不想造反,他也不想當匪,他隻是想當能夠好好生活的民,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讓他終究邁不過造反這條線。

事實上大焱官家仁厚,隔三差五就會大赦天下一次,是故演義裏常有這樣的情節,張三打死了隔壁老王,婆娘就對他說,你先到山上躲一陣,待朝廷大赦了,你再回家過日子。

無論是太祖太宗的生辰忌日,或者是哪個地方遭了天災,官家就會借此來大赦天下,平均兩三年就會大赦一次,監獄從來就沒有住滿的時候,總之心情好就大赦天下,心情不好也大赦天下玩一玩兒。

在唐太宗李世民那個年代,最少的一年,全國的監獄裏隻住了四百多人,古時百姓就是最大的人力,人力就是生產力,把這些人都關起來,官員的俸米都發不出,所以不會出現把牢底坐穿的情況。

然而到了當今官家這裏,雖然也大赦天下好幾次,賊匪們的膽子也肥了不少,賊匪這個行當也不一定就是殺頭的買賣。

可梁山,田虎,王慶,再到方臘,官家對造反者的態度是異常堅決的。

特別是方臘占據南方半壁江山之後,官家對敢於造反的草寇賊匪,更是大開殺戒。

龍金海不想當推翻朝廷的強龍,他隻想縮在揚子江,當自己的地頭蛇。

他的子孫都開始往商人的階層發展,以後有機會了還會往讀書人那邊靠,花個兩三代人,就能夠把家族給洗白,所以他並不想造反。

可裴老太公的分析卻讓他茅塞頓開,狂喜不已。

他本以為要丟了龍揚山這份家當,可現在他知道,隻要自己打敗焱武軍,僅此一次,朝廷非但沒有餘力和膽氣繼續追究和平剿,還能夠保住他的基業。

所以這一仗,他是咬緊了牙關,下定了決心要打到底的。

江州是他的江州,江州的百姓都靠著他龍揚山的庇護來過日子,雖然龍揚山不是什麼善堂,但對待江州百姓還算仁慈,從來不會在江州作威作福。

也正是因此,他龍金海才能在江州擁有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和聲望,把整個江州都打造成他的老巢。

有了江州作為後盾,龍金海才有了底氣,在焱武軍即將發兵的節骨眼上,到黃山島去尋求倭寇的攻防聯盟。

從黃山島歸來之後,龍金海的心中大石總算是落了實地。

誰都沒有想到,龍揚山的總堂就在江州城東南角的撲子園,而堂口的其他頭目全部都在江州安家落戶,過著尋常人的小日子。

龍揚山是他們堂口的名字,但實際上卻沒有這麼一座山,甚至連水寨都沒有。

弟兄們全部成了江州的居民,在世家和官府的秘密相助下,他們都有正經的戶牒,拔刀走上街頭,他們就是匪,把刀藏回床底下,他們又隻不過是唯唯諾諾過日子的小民。

從別處掠奪回來的物資,放在南北通衢的江州裏麵消化,連水花都不會冒出半個來,南來北往的客商,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將這些龍揚山的贓物消化殆盡。

如果擔心這些客商的出身來曆,他們還可以通過水路,將贓物都運送到鎮江,甚至是江寧,他們與世家大族做生意,類似於最原始的洗錢。

這樣一來,即便是朝廷想要調查他們的老底,也不可能查出些什麼來。

他們是縱橫揚子江和秦淮河的最大匪幫,可卻過著誰都想象不到的安定日子。

當然了,這種安定的日子,也消磨了他們的死誌,他們漸漸地不再像以前那麼敢賣命了,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僅僅是龍金海,其他弟兄也都在準備著後路,也想洗白自己的家世,也想脫離賊匪的行當,真正過上富足的日子。

龍金海從黃山島回到撲子園不久,手底下的密探就急匆匆來報,說江寧的暗察子已經掃蕩了鎮江,弟兄們損失慘重,已經撤回江州來了。

對於鎮江的失陷,龍金海早有預料,早早便讓弟兄們縮回江州,損失的那些隻不過是舍不得鎮江的生意,不願回江州的人。

可他心裏很清楚,皇城司的暗察子絕對會找到江州這裏來,而探子們帶回來的消息也讓他寢食難安。

皇城司的暗察子竟然組建了繡衣指使軍,這支力量並非常規軍,而是專門對付江湖武林人士的密探軍!

大焱朝廷內部爭鬥極其激烈,朝令夕改也是見慣不怪,這支繡衣指使軍看著凶猛,實則能夠保留多久還不得而知,但由此也能夠證明一個問題,當今官家對民間的反*動勢力是真的產生了零容忍的強硬態度了。

龍金海到底是慌了,將所有的密探撒網一般放出去,密切關注鎮江方麵的一舉一動,這才短短幾天時間,消息就傳了回來。

原本他還以為焱武軍輕易不敢動江州,想要滅掉自己的老巢,無異於將江州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