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打假人的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對消費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等都需要熟練掌握。
職業打假團隊的第一人估計是個叫王海的人,此人經曆豐富,1995年成為第一位中國保護消費基金會設立的“消費者打假獎”的獲得者,1996年,王海先生被媒體評為中國的新聞人物,並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第一期節目,1997年,《南方周末》稱王海先生是“腳踏實地的愛國者,1998年,克林頓(專題,圖庫)夫婦訪華.在上海舉行的“構築21世紀的中國”座談會上,王海先生與克林頓夫婦對話,克林頓稱王海為“中國消費者的保護者,1999年,王海先生以真實麵目出現在中央電視台二套節目“經濟半小時”的“3.15”板塊節目中,並擔任央視經濟頻道“一周風雲”欄目的嘉賓主持,2000年,王海先生領導的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入選《新周刊》新銳企業排行榜。創辦“王海熱線”消費者權益保護項目(非營利)。
據說,王海打假18年資產過千萬元。
2015年,42歲的職業打假人王海自1995年成“打假第一人”後,至今仍在維權打假第一線,並成立了四個職業打假公司。一年中,王海的公司“買了202萬元假貨,賺了400多萬”。
上世紀90年代初,那個消費者權利意識匱乏、維權行動更是鮮見的年代,“挺身而出”的王海,被外界賦予了“打假鬥士”與“權利代言者”的玫瑰色想象,以此對比今日“打假從來和正義無關”的表白,所呈現出來的落差,難免讓人感覺到違和與錯愕。
如果說在之初,王海的大膽行動確實為喚醒消費者權利意識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時至今日,若仍將消費環境的改善與消費者權利的保障寄望在職業打假人的身上,已經愈發顯得不切實際。
從法律上講,王海們的每一次轉型都緊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的完善,其隊伍的壯大與成功,不過是憑借較為專業化和規模化的力量,將法律賦予的權利用到了極致。(王海資料來源於百度)
“打假不關正義,賺到錢後才能更高尚”這是王海的名言。
打假有很大的利潤空間,雖然,陳實不一定能看上打假的幾千萬塊錢,不過,若是用打假作為武器,還是很有搞頭的,最起碼能監督自己的超市,讓員工們感覺到一把劍懸在頭頂,讓他們有所顧忌。還有就是可以利用打假對付競爭者,隻要對付露出破綻來,絕對可以用此手段搞定對方。
陳實想到此處,馬上就決定要幹,要建立一個打假團隊。
他匆匆離開超市,然後直奔耗子和翟鋒兩人的工作室,現在他們兩人已經建立工作室了,裝修都完成了,已經對外掛牌了開始接單。
陳實來到工作室門口的時候隻有耗子一個人在,翟鋒還沒有回來。
耗子接待他,說道:“你總算願意來看看了,當初開業的時候你說要低調,讓你過來看看又不來,今天怎麼想到來了?”
陳實說:“當初要低調是為你好,這一行仇家比較多,若是人人都知道你在這兒,你小心點,說不定人家拿著火來一把把所有東西都燒毀了。”
耗子哈哈大笑,說他就喜歡刺激,若是有人敢來放火燒他的話,他一定讓對方吃不了兜著走。
陳實對他的大話不以為意,隻當他在吹牛,兩人又閑聊片刻,翟鋒終於回來了。陳實也沒有問他在外麵的工作情況,這些事情他不想過問,隻要它們不作出犯法的事情來就行了,最多就是跟蹤一個人,打聽一點消息,這樣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是很簡單的,是沒有挑戰的。
今天,陳實可是帶著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問題來找他們的。
翟鋒來後,陳實直接說明問題,他問道:“你們了解職業打假嗎?”
兩人茫然的搖搖頭,說是聽說過一些,但是具體就不知道了,陳實簡單的給他們介紹一下,並讓他們去找一個叫王海的人的資料,讓他們對這個叫王海的人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