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氣恢宏,細膩精致(1 / 2)

大氣恢宏,細膩精致

聽樂記

作者:匡國清

現代投影技術的成功運用

“你今天看到的《阿依達》將是全世界都沒有看過的,肯定會成為全世界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版本。”這是祖賓·梅塔在演出前排練時說的充滿自信的話,也成為人們走進國家大劇院觀賞此劇的最大看點。由年輕而富於革新精神的意大利導演弗朗切斯科·米凱利(Francesco Micheli)領銜的主創團隊不乏當下業內的翹楚,其中包括榮獲奧斯卡最佳舞美設計提名和最佳服裝設計大獎,並擔任國家大劇院製作的歌劇《納布科》舞美設計的伉儷——意大利舞美設計師埃茲歐·弗裏傑利奧(Ezio Frigerio)與服裝設計師弗蘭卡·斯誇爾恰皮諾(Franca Squarciapino),以及我們所熟悉並曾參與多部國家大劇院歌劇製作的燈光設計師韋尼喬·凱利(Vinicio Cheli)和投影設計師塞爾喬·梅塔裏(Sergio Metalli)。

大幕在小提琴輕柔的阿依達主題的前奏曲中緩緩開啟,紗幕後展現在觀眾麵前的並不是劇本所提示的“孟菲斯國王宮殿的門廊”,而是謎一樣藍色的天空下波光鱗鱗的尼羅河及兩岸的沙灘和山巒,隨後,天幕上又顯現出沐浴在金色陽光中的金字塔、獅身人麵像、神廟和宮殿的景象。這一亦幻亦真、時空轉換的場景,悠悠而蒼茫,將現場觀眾帶入了故事中遙遠的古埃及法老時代。冷漠的藍色既給人平和、安寧的感覺,也帶著肅穆和懷舊的基調,正如米凱利在“導演闡述”中所說:“歌劇在富饒的尼羅河兩岸展開。在這迷人而又近乎虛幻的風景中,嫵媚的少女們在岸邊舀取著清泉,船舶安靜地在落日的餘暉中行駛……然而,商船和戰船也在同一條河流中穿梭。”

整部《阿依達》演出所使用的十三台高效投影機,分別從舞台上方、後方以及觀眾席後方的控製室,將圖像和視頻以正投和背投的方式,投射到舞台後區的巨型天幕和前區的無縫紗幕上,不僅能夠快速地切換各種場景,而且擴展了舞台的空間感和景深感,實現了場景的虛擬延伸。那些美麗而驚豔的動態效果,比如第二幕中飛流直下的瀑布和尼羅河上的衝天戰火,第三幕中滿天閃爍的星鬥,尤其是第四幕第一場和第二場結尾兩個極具視覺衝擊力的一瞬——轟然倒塌的神廟和滾滾而下的沙土等等,無疑都得益於現代投影技術在舞美設計中的成功運用。

除此之外,第二幕第一場中,那艘揚帆前行的雄偉壯觀的羊頭戰船,包括在尼羅河中穿梭往來的各種船隻,以及高大的城樓和城牆等,全部是使用塑料泡沫精雕細刻後精心繪製而成的。第四幕第二場中,神殿底下那座令人窒息的地牢中鋪滿遍地的沙土以及尼羅河兩岸的沙漠等,是在鋼架模型上的地麵表層噴上沙礫般的肌理效果形成的。凡此種種巧妙的舞台製作,不僅營造出了適合於劇情發展衝突的場景和氛圍,而且有利於劇中人物戲劇性動作的表現,尤其是戲劇性心理的開掘。上述雖然尚未涉及服裝、燈光等諸多方麵,僅僅是布景和道具製作中的一部分,但窺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見國家大劇院《阿依達》整個舞台製作的大氣恢宏和細膩精致。

國家大劇院的歌劇製作顧問朱塞佩·庫恰(Giuseppe Cuccia)近日在“空間與表現——國家大劇院舞台美術創作研討會”上指出:“大劇院製作的歌劇會從觀眾比較熟悉的題材入手,在風格上會選用非常經典或非常傳統,非常能夠還原當時時代的手法來做。近幾年,我們注意到觀眾也在變化和成長,所以風格也會從傳統寫實慢慢向現代風格過渡。”

《阿依達》遵循了這一宗旨,可以毫無愧色地說,國家大劇院的舞台製作已經邁入了當今世界優秀舞台之列。

一流的演員陣容,一流的演唱水準

國家大劇院製作《阿依達》的首輪演出陣容,集聚了活躍在當前國內外歌劇舞台上的眾多一線明星,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便是由祖賓·梅塔親自推薦的兩位A組男女主角——和慧與喬治·德·萊昂(Jorge de Leon),這體現了國家大劇院對經典歌劇的重視和堅持國際化製作的不懈嚐試。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在世界各大劇院出演了一百三十一場《阿依達》,享有“世界第一阿依達”的美譽,觀眾大多是衝著和慧而來的。演出前,和慧抑製不住內心的興奮說:“1998年上海大劇院落成時我唱的就是《阿依達》,這部作品是我在國內演出的第一部歌劇,‘阿依達’是我事業的標誌性角色……我在世界上眾多歌劇院的舞台上唱過多個版本的《阿依達》,這回終於可以在家門口唱這部戲了。”第三幕第一場,阿依達應約來到尼羅河畔,星光閃爍的美麗夜景更加反襯出阿依達內心的痛苦,因為今晚是阿依達的心上人、埃及統帥拉達梅斯和公主安奈瑞斯舉行婚禮的前夜。在憂慮、哀傷的宣敘調“如果你來隻是為告別,殘酷地離開我,這尼羅河幽暗的漩渦,將成為我的墓穴!”之後,和慧在委婉、明亮的雙簧管助奏下,以真切和激動的情感唱出了“啊!永別了,我親愛的祖國!”這一令人肝腸寸斷的阿依達詠歎調,深深地打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謝幕時,和慧俯下身去抓起一把沙土,深情一吻,贏得了滿場的掌聲和喝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