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敢於進行宏大的戰略構想,準確作出大決戰的戰略決策:
當時,就全國軍事力量對比而言,國民黨方麵仍然占有較大的優勢。但是,解放軍經過兩年內戰的洗禮,已具備進行大規模運動戰的基礎,積累了打城市攻堅戰的經驗,同時在軍隊人數、武器裝備、戰鬥力上都有較大的提高。解放區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大後方鞏固,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強烈支持,民心可用。而此時的國民革命軍由於“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士氣低落、軍隊人數降低、戰鬥力下降,國統區的人民群眾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不斷高漲,民心已失。綜合以上幾點,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和黨中央看清形勢,進行宏大的戰略構想,準確作出大決戰的戰略決策。
二、放眼全局,注重戰役間的協調配合:
三大戰役是大決戰的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進行遼沈戰役時,及時切斷東北之敵通往關內的惟一通道,把敵人封閉在東北地區加以殲滅,以防止東北之敵南逃入關內,增加平津及華北戰場的壓力。在淮海、平津兩戰役進行中,相互協調、配合的戰略思想更加明顯,在淮海戰場上的敵人已被分割包圍完畢,可以展開全麵進攻及全殲的時候,卻停下了進攻的步伐,使敵方難以下決心將華北戰場的兵力南撤,待平津戰場完成對敵人的切割、包圍,截斷了南逃西竄的路後,淮海戰場上的人民解放軍才對被圍困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
三、根據不同情況製定不同的戰略方針:
根據不同情況製定不同的戰略方針,是戰役取得勝利的保證。毛澤東針對三大戰役各戰場的不同情況製定的戰略方針也各不相同,在東北戰場上,針對國民黨兵撤東北的企圖,製定的是“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在淮海戰場上,製定的是“中間突破”加以各個就地殲滅的戰略方針;平津戰場上,為了防止敵人南逃或西竄,製定的是先切斷敵人東西兩頭退路然後再逐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
戰略構想、戰略決策,對於經濟戰場上的企業也同樣極為重要。企業的戰略決策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長遠的角度,縱觀各種變化的要素,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而確定正確的方向和作戰模式。紅豆集團塑造民族品牌,做百年企業,這就是紅豆的戰略構想,開拓創新,走自主名牌的道路,這就是紅豆的戰略決策。
企業要實現戰略構想,用人之道極為關鍵。張鴻雁研讀《三國演義》時,就得到許多啟示,尤其在用人之道方麵,更是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包含著豐富智慧和謀略的傑作。現代社會雖然環境與三國時期不一樣了,但書中所寫到的用兵之道、用人之道還是有著相當高的實用價值。對於一個企業領導者而言,讀《三國演義》不但可以把攻戰謀略之道用於商戰之中,更可以把三國時期領導者們不同的用人之道用於經營管理之中。
在三國時期眾多的軍事集團中,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傑出的領導人,他們知人善任,選賢用能,終於在這場反複無常的鬥爭中站穩了腳跟,並且發展壯大起來,成為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個國家。他們興起和強大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怎樣用人的過程,要探求他們興起和強大的奧秘,就得從探求他們的用人之道入手。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論取舍。在溫酒斬華雄橋段,董卓部將華雄英勇無敵,將諸侯盟軍的多位大將宰落馬下,在無人可敵華雄的情況下,平原縣令劉備手下馬弓手關羽大呼:“小將願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大佬們因關羽是一馬弓手而不能容忍他“亂言”,隻有曹操,能力排眾議,讓關羽出馬,給了關羽一個試才的機會,使英雄脫穎而出。
曹操在用人方麵還頒布了一條重要命令:“惟才是舉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於這一命令的頒布並付諸實施,天下賢士爭相歸附。如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呂虔、程昱、滿寵、毛玠等名士盡歸曹操。這些人後來都一直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為曹操出謀劃策,成為曹操的得力謀士。曹操還重用了先後前來投靠的猛將樂進、李典、夏侯淵、曹仁、曹洪、於禁、典韋,這些將領後來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成為曹操攻城掠地、鎮守邊關的得力戰將,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勳。
由於曹操采取了正確的用人策略,於是籠絡了大批人才,“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在這場較量中,就最先迅速地發展壯大起來,成為“威鎮山東”的“鎮東將軍”。
縱觀孫權的用人之道,有一個顯著的特色,那就是敢於大膽起用新人。孫權任用周瑜破曹操於赤壁之時,周瑜不過二十幾歲,人們呼為周郎;周瑜死後,孫權又任用魯肅接管軍國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覷江南;魯肅之後,呂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華橫溢,敗蜀漢“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於荊州,為東吳奪回了這一戰略重地;後劉備起傾國之兵伐吳,報殺弟之仇,孫權更是大膽起用白麵書生的無名小輩陸遜,陸遜風流儒雅而韜略滿腹,火燒連營七百裏,大敗劉備於猇亭。由於孫權采取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東吳在這場鬥爭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沒有出現蜀漢類似的人才危機。在這一點上,東吳顯得比蜀漢棋高一著,籌高一等,確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
劉備善於籠絡人才,也善於運用人才。劉備用人堅持了一條重要方針:“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他要在實踐過程中對人才進行一番考察後,然後才委以重任,即使是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對他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後,博望坡用兵時,才把指揮大權全盤交給了他。劉備兵敗猇亭後,白帝城托孤時,在諸葛亮麵前評價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就是建立在長期實踐考察的基礎上的。
諸葛亮是張鴻雁最欣賞的一位三國人物。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使窮途末路的劉備絕處逢生,並且據荊州向外擴展,一舉取東西兩川,開創並鞏固了蜀國基業。
諸葛亮不僅謀略過人,在選人、用人方麵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善於從人的“誌”、“變”、“識”、“勇”等幾個方麵來考察識別人才,這對現代的企業家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所謂“誌”,是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誌向、誌趣。人們是用思想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對大是大非問題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隻有具備堅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難、不懼艱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觀念和誌趣。
所謂“變”,是要專門考察對方的應變能力。在諸葛亮看來,在諸多智能因素中,應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當今社會,“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一個領導者麵臨的形勢、問題和情況瞬息萬變,一些突發事件對領導者的應變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隻有具備駕馭複雜問題的能力,才能擔當重任。
所謂“識”,是要考察對方的學識、見識。向對方提出方方麵麵的問題,讓他思考相應的計策,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看他的見識是否獨特。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些毫無計謀、遇事便束手無策的人,即使有心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也終究力不從心,無法左右大局。隻有那些善於從戰略上考慮問題、從戰術上處理問題的人才,才能真正為企業帶來切實的好處。
所謂“勇”,是看一個人在逆境有沒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一個沒有堅持真理的勇氣的人,一個麵對困難畏懼退縮的人,不可能懲惡揚善,也不可能為了企業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古人雲:“無古不成今”。讀《三國演義》,不難看出,人才問題是一定階級、一定社會集團應該首先解決的大問題。魏、蜀、吳三國解決好人才問題的時期,就興盛、繁榮;一旦發生人才饑荒,就衰敗、滅亡。人才關係著國家的興衰存亡,無論哪一個朝代、哪一個階級、哪一個政治集團,都不能不把人才問題提到戰略策略的高度來加以重視。無論是對一個國家,還是對一個企業,我們都可以斷言:興,人才;亡,人才!
在張鴻雁的人才觀中,還有一類人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那就是朋友。
人們身處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必然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曆,不同的地位,這就是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係的社會關係。
張鴻雁在紅豆集團任宣傳部門的負責人,經常要和社會各界的人士交往,特別是和北京許多部門和機構打交道時,結緣了許多朋友。
張鴻雁和朋友交往,遵循了幾個原則:
一是真實,你就是你自己,不去刻意做作地裝出其他一副樣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條件是信任。而信任的最本質基礎就是表裏如一,一個真實的人。
二是誠實,以對方能聽得進的方式,告訴他所需要知道的事情。不承諾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對自己產生不切實際、無法滿足的期望;不隨口應承、大包大攬。做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三是體諒,在找到朋友辦事的時候,並不一定都能十分順利,朋友可能會有他的難處。古希臘哲學家斐洛曾說過:“要仁慈。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曆一場艱辛的鬥爭。”因此,一定要真正設身處地為朋友著想,要能體諒並理解他們的感受。
四是守時,時間對絕大多數人都是十分寶貴的,通過守時、高效、迅捷的行為,節省他人的時間,這實際上是送給朋友的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五是樂於助人,這並不一定表現在大事情,重要的場合,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到別人。應該養成一種習慣,哪怕是為別人開一下門,主動替拍合影的陌生人撳一下快門。小事情可以造成大改變,許多小事情累積起來,就可以形成天翻地覆的改變。
正是張鴻雁真誠待人,善於交友,許多工作上的同誌,都成為他的好朋友,比如:馬傳景、時任求是雜誌社經濟部主任 現任國務院工交貿易司長;陳泉湧、時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現任科技日報總編;朱慶、時任光明日報社蘇南記者站長,現任光明日報出版社長;郭孟倩、時任團中央青農部長,現任全國工商聯組織部長、黨組副書記;陳進才、時任新華社了望雜誌社策劃中心主任;周建豪、時任農民日報經濟部副主任;李和平、時任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部主任;管金竹、時任中國鄉鎮企業導報社長,還有蕭力偉、曹剛、黃迥青、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