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1 / 2)

一九一一年,一位年僅三十二歲的學者,被著名的布拉格大學聘為教授。這位學者名叫愛因斯坦。

按照規定,在聘請之前,需要有被聘人的推薦書。愛因斯坦的推薦人是當時德國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他在推薦書中寫道:

“要對愛因斯坦的理論做出中肯評價的話,那麼可以把他比作二十世紀的哥白尼。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評價。”

這樣的評價是否太高了呢?不,一點兒也不高。其實,愛因斯坦一九〇五年就在物理學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創立了狹義相對論。那時他才二十六歲!

自從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建立在更加穩固的科學基礎上。但是,牛頓力學的時空觀是靜止的、絕對的,空間、時間、物體和物體運動這四者是互相獨立、沒有什麼內在聯係的。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從本質上改變了牛頓力學的時空觀,說明上述四者不可分離地緊密聯係著。空間和時間是統一的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隨著物質的運動而變化。物體的質量也不是固定的,運動的速度增加,質量也隨著增加,從而揭開了原子論的秘密。他的這一理論,震動了物理學界,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難怪布拉格大學要聘他為教授。

相對論太抽象了,就連大學生也不太理解。有一次,一群大學生來到愛因斯坦身旁,請他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叫相對論。

愛因斯坦看著這些男女青年,微笑著說:“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旁邊坐了兩個小時,覺得隻過了一分鍾;如果你挨著一個火爐,隻坐了一分鍾,卻覺得過了兩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這一偉大的理論,愛因斯坦是怎樣創立的呢?

愛因斯坦一八七九年生於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十六歲時,他因厭惡德國學校的軍國主義教育,宣布放棄德國國籍前往國外。後到瑞士進聯邦高等工業學校學習物理。一九〇〇年大學畢業後一度失業。兩年後,他被專利局雇為審核員,不久獲準加入瑞士國籍。

愛因斯坦經過三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取得了包括創立狹義相對論在內的一批突出的科學研究成果。其中另一項成果,後來獲得了一九二一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愛因斯坦在布拉格大學工作了兩年以後,又獲得了新的榮譽:一九一三年七月十日,他當選為普魯士皇家科學院正式院士。

選舉前,推薦人普朗克宣讀了以他為首的幾位著名科學家簽署的推薦書。他說:

“簽名人十分明白,他們為這麼年輕的學者呈請科學院正式院士的任職,是異乎尋常的。然而他們認為,由於他本人的非凡成就,足以證明他符合院士條件。從科學院本身的利益出發,也要求盡可能為這樣的特殊人物提供應選機會。推薦人堅信,對於愛因斯坦進入科學院,整個物理學界將會認為,這是科學院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收益。”

選舉結果,愛因斯坦以四十四票對兩票當選。

這項榮譽太高了。要知道,當時愛因斯坦才三十四歲哪!但是,愛因斯坦的內心卻充滿著激烈的鬥爭。接受當選,勢必回柏林工作,也即是回到德意誌軍國主義的首府去工作,這意味著背離了原來的政治信念。但是,科學院的工作條件又強烈地吸引著他。因為作為科學院的正式院士,他可以享有柏林大學正教授的一切權利,但可以不必講課,根本不必再為職業而奔波。這在當時歐洲大陸上是一個極為崇高的學術職位,使他可把全部精力投入理論物理的研究。

考慮再三,他決定接受這一當選,並於次年四月僑居柏林,擔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