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冷冷的瞥了李錦寒一眼,似乎是在嘲笑著李錦寒的無知。場中眾人也都不說話了,隻是目光齊刷刷的看過來,倒想要看看眼前的狄族賢王到底要弄什麼名堂。
李錦寒看了唐玉一眼,也不多話,手輕輕的撫上了琴弦,他對琴始終有著一種奇妙的情愫,似乎是個纏了幾世的戀人。
李錦寒彈琴時最擅長的仍然是輪指指法,出音柔而不斷,每每指尖落下都抖落出一縷顫音。李錦寒一展現這等指法,殿中識貨者都是猛地一震,心中已經明白,眼前的狄族賢王絕對不是他們想象的那般不堪,的確是個音律好手!
李錦寒要彈奏的這首曲子乃是後世浙琴派名家宋明思的代表作《牧馬於野》,描繪的是一副觀看中的草原牧馬景象,遼闊的天空、無邊的草原、奔騰的駿馬……都在曲調中很好的糅合,美妙的畫麵躍然於旋律之上。
這曲來自後世,曲調上脫胎於傳統的曲調,然而卻更進一步。樂調一開始便是不凡,婉轉而柔和,仿佛一縷縷的清泉自岩石上緩緩流過,讓人耳目一新。
唐玉有著“禹州城第一才女”的名號,乃是音律高手,聽聞幾個音節已經聳然動容,她對音律頗有研究,自然是知道這其中的不凡的,她不敢相信的看向沉浸在奏琴之中的李錦寒,心中一陣動蕩,卻又怕這美妙的旋律丟失,連忙收斂住心神,用心的傾聽起來。
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琴聲自李錦寒的指尖傳出,優美動聽,基調靜美,然靜中又有動,仿佛一陣不曾興起的破浪,隻是緩緩流淌,其內卻已暗流湧動,等待著下一刻的洶湧。
到了中段,柔美的曲調忽然一轉,轉而高亢,轉而奔放,似訴告,似感慨。
旋律綿延起伏如山脈,節奏三起三落。曲意深長,神韻灑脫音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直述的是曲調的絕美悠揚,述不盡的是內在的婉轉。
唐玉自小喜愛音律,所聽之曲也是甚多,但是何曾聽過這等新奇美妙之曲,不知不覺陷入其中。
這曲節奏較寬,細節變化比較精妙,所以顯得有些長了,但是旋律流暢柔美,曲式構思錯落有致,整個曲子構造了淒清和深邃的意境,包含了無限的情意。
第四樂句音區略降,重複第二樂句,在情緒發展中完成一個小的起伏,並以開放性結尾與複樂段第二部分銜接,最後以穩定終止結束這一複樂段。這一部分的旋律基本是在最富於表現力的中聲區和深沉溫厚低聲區之間徘徊,使神傷之人悲傷失望的情緒得以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
這第四樂句由於作曲人對速度、力度和起唱節奏位置的“弱化”處理,又使“不平”之感不至過分激烈,旋律中更多蘊涵的是相思哀怨之情。這便更加巧妙地和前麵三個樂句結合在一起了。
場中眾人已經是紛紛聳然動容,心中震驚無比,難以置信的看著眼前的狄族賢王。李錦寒彈奏完之後,場中陷入了好一陣寂靜,倒是朱武彥這個王爺當先反應過來,大叫了一聲“好!”字,隨後場中爆發出了一陣陣喧嘩之聲。所有人都震驚了,目光一眨不眨的看著李錦寒。
李錦寒優雅的將手從琴弦之中拿回來,目光一轉,忽然看到了一道熾熱的目光,隻見唐玉正以一種複雜難言的眼神看過來。
州府眾人震驚非常,李錦寒身後的吉布等人卻也是十分的困惑,吉布嘴巴不知不覺間都是張開了些,她難以置信的看著李錦寒,隻覺得李錦寒神秘異常,不僅武勇絕倫,竟然還精通漢人這些細膩的東西!
朱武彥嘖嘖稱奇,說道:“沒想到中原文化在草原上竟已傳播如此之廣……賢王大人竟是其中翹楚,竟能作出這等絕妙之曲,我禹州府文人之中也難出幾人和賢王大人比肩。”他看了李錦寒一眼,繼續說道:“敢問賢王大人,這首妙曲可有名字?”
李錦寒微微一笑,說道:“叫做《牧馬於野》,說的是我們草原上的事情。”
朱武彥緩緩點頭,說道:“牧馬於野……果然是草原上的曲子,難怪畫麵感如此的遼闊無邊,讓人歎為觀止……賢王大人實是驚才絕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