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懸棺葬(2 / 2)

第二崖洞式包括天然縫隙。即利用臨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置棺其內。這種形式在各地懸棺葬中均有發現。

第三橫穴式。在臨河崖壁上開鑿長方式橫龕,大小寬窄以容一具長約2.5米,高、寬約為1米左右的棺木為限,棺側外露。這種置棺方式見於川南長江三峽等地。

第四方穴式。在臨河崖壁上開鑿寬約1.7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內。此種形式在川東南、湘西和鄂西等常見之地。

第五懸崖木樁式。在臨江絕壁上開鑿小方孔,打入木樁,然後架棺其上。這種形式多見於湘西等地。

第六崖緣式。在海邊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狹窄崖緣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麵,此種形式在台灣地區較為常見。

這時他們也走了過來,看向那裏的懸棺,看了一眼又一眼,嘴上念道著:“這棺材掛的這麼高,說不定裏麵有什麼寶物,可惜啊!如今隻能看,夠不著啊.....哎~”

那船夫冷笑了一下,淡淡的說道:“這些懸棺可是古墓派的,你們想早死就去弄。”

“古墓派的?”我吃驚道。

古墓派是一個神秘的門派,又是這個古墓派的。

有一個古墓派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古墓派的始祖盤胍王與高治帝的五公主成親,育有四男兩女,全家遷居岐黃山狩獵務農。因盤胍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滾木和繩索把棺木置於岐黃山懸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墓派的懸棺葬習俗。

據說古墓派的人死後繼承了這個傳統,把死了的人放到舟型棺材裏,以示對死者的尊重,他們把棺材安放到最接近神仙的地方,從此來庇護後世傳人。

據說他們古墓派的人性格古怪,從不與別人交好。

可是,我們所在的地方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古墓派的懸棺呢?我想問老船手,可他又不說話。

既然沒再發現什麼,我們就趕緊收拾了鍋碗瓢盆,上了小船繼續行駛。

小船正在行駛當中,忽然水麵上飄過來什麼東西,我以為有什麼好東西,拿出望遠鏡一看,臥槽,又是屍體,順著水流飄過來。

我大聲對王真子喊道:“道長,看來今天出門沒看黃曆,水中又出來一具具的屍體了。”

王真子抬頭一看,那些屍體沒有腐爛,可以看出是具女屍,麵色蒼白,長長的頭發飄在水上,正查勘著,水上又飄過來幾具,有的麵朝下趴在水麵上,有的麵朝天浮在水麵上。

我看見後直接說道:“怎麼會全是女屍?”

大家都很納悶,這條溪水裏怎麼又這麼多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