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所在就是人民聚居所在,每當有戰事的時候,民眾總是會顛沛流離深受其害,邊關的生產和經濟深受其害,短時間內也不能恢複,還是要繼續從內地供給。
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差,軍人地位每況愈下,軍田被大量侵吞,衛所製基本上被破壞殆盡,朱元璋留下來的關於軍隊的安排已經全麵破產,明朝的戰略態勢全麵轉入被動挨打的階段,這些,都是蕭如薰所不願意看到的。
他知道就算他打到了原來的東勝衛所在地,打到了歸化城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打到了曾經藍玉所抵達過的捕魚兒海,甚至於打到了霍去病和竇憲所達到的狼居胥山和燕然山,卻依然不能在文人政府主導的大明帝國內爭取到戰略國策的轉變。
他們隻想安穩度日,安安穩穩的撈錢,安安穩穩的兼並土地,安安穩穩的政治鬥爭,安安穩穩的你死我活,最好全下的敵人全部死光光,隻剩下大明這裏還有人和土地,那麼他們就可以一直愉快的鬥爭下去了。
然而他們根本不曾考慮過他們所謂的安穩是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換回來的,你的後退隻能換來敵人的得寸進尺,隻有讓敵人感到害怕,他們才會心謹慎的對待你。
所以蕭如薰在寧夏一戰斬首北虜三千,在長城外堆起來一座京觀,這般的威懾力就嚇得寧夏套虜三年不敢進犯,對付他們就不能退讓,隻能狠狠的收拾。
當然了,明文人政府也有一點好,那就是對北邊蠻夷絕對不妥協,對於蒙古部落的態度非常強硬,殺了他們多少人也不會有人大軍殺戮不好,反正隻要不讓他們看在眼裏就好,他們就不會多嘴,這是明比宋要好的地方。
自然的,對於明政府來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兩邊不打是最好的,要開打肯定是要錢的,要錢他們就要開始扯皮,就要開始你爭我搶,非常煩人,所以還是不打仗比較好。
這樣的思想不僅讓文官們奉若真理,也讓武官們受到影響,覺得各司其職打好防守戰就可以,沒有必要出擊塞外,像當年那個馬芳一樣打仗年年打仗,打的草原雞飛狗跳一樣又有什麼好?
不還是弄得像如今這樣?
兩漢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了,但是那又怎麼樣?胡人死絕了嗎?
大明太祖八次北伐,成祖五次親征漠北,甚至也達到了封狼居胥的地步,那又怎麼樣,北虜不還是年年南下嗎?
那些擴張的也根本不去考慮那些土地對大明有沒有好處,一點糧食都長不出來的地方要他有什麼用?不僅寒冷,還非常耗費錢財,打下來一點收益沒有,每年還要倒貼進去不知道多少錢才能維持,真以為大明就那麼有錢嗎?
於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省錢成了明政府戰略防禦的重要原則,怎麼省錢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