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 / 3)

怒江州地處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縱穀地帶,與緬甸聯邦山水相連,是“三江並流”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州府設在六庫。

怒江州境內群山聳立,江河縱橫,瀾滄江、怒江、獨龍江由北向南縱貫雲嶺、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擔當力卡山四大山脈,形成山高、坡陡、穀深、水急的三大峽穀。全州98%以上的麵積都是高山峽穀,75萬畝耕地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

在怒江,你一定可以聽到從雲霧繚繞的山寨裏隱隱傳來的天主教徒們唱詩的聲音。他們是傈僳山民,他們是虔誠的教徒,他們很多人沒文化,更談不上對音樂的理解,他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音樂,但是令人驚訝萬分的是,他們能用清晰的四聲部合唱出完美的詩篇。每當這時,閉目傾心聆聽這牽魂撩魄,滌蕩心靈的天籟之聲,眼中會噙滿了淚水。

最令人驚奇的是在怒江原始的村村寨寨中,常常會有一兩幢西式建築教堂。在怒江地區,基督教、天主教、藏傳佛教和各民族的原始教平和共存,相安無事。

有緣的話,會在丙中洛的重丁村碰到了天主教堂的管理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丁大媽,田壯壯的影片《茶馬古道》裏也有她的故事。

重丁村同樣也是風景絕美,遠有雪山巍峨,梯田層層,近是流水環繞,綠樹紅花,田裏老牛悠然,路上馬幫鈴響。

風景怒江

獨龍村寨

雲南省地圖西北角有塊突出的狹長的長方形地區,它北部緊連西藏自治區,西部和南部緊靠著緬甸,這一地區就是很少有人去過的獨龍江地區。這裏因居住著史書上稱為“太古之民”的獨龍族而聞名,也因他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閉塞而被稱為是“神秘的河穀”。

河穀中有種類繁多的自然資源和峭壁千仞的峽穀奇觀以及豐富多采的民族風情,是我國難得的多學科的實物博物館。

世代居住在河穀裏的獨龍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獨龍江也因此而得名。獨龍族長年與河穀、大山和野生植物相依為命,吃的是野生植物,用的也是野生植物。如打獵的弩弓是用黃桑木做成,渡溜用的溜筒用的是清香木、黃桑木,穿的衣服用的是野生麻類,連五彩的獨龍毯也是用野生麻類織成的,住的房子更是離不開竹子和茅草,有時為了充饑吃的是堇中粉和野果。野生植物用途如此之廣泛在別處是很少見到的。

獨龍族內部分為50多個父係氏族,每個父係氏族中又劃分成若幹個兄弟民族。獨龍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為中心的原始族人共耕,兒媳輪流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頭平均分配。族人之間親善友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係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以前有紋麵的習俗。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現在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傈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

舊時獨龍族女性年滿10歲後都要文麵,目的是防範別族土司強掠為奴,並成為一種習俗。1967年,獨龍族女性文麵的舊俗被徹底廢除。

位置: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穀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

交通:由於大山的阻隔,以前這裏沒有公路,而且,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底大雪封山期,獨龍河穀就徹底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聯係,十幾米厚的積雪把一切都阻隔在了雪山之外,隻有到來年5月冰雪消融的時候,才以人背馬馱的方式將一年所需的各種物資運進來。紀錄片《最後的馬幫》,講述的就是馬幫翻越高黎貢山的種種艱辛。

1999年,一條花費一億多元、連接貢山縣城與獨龍江鄉政府的公路正式開通,結束了全國最後一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不通公路的曆史。但盡管如此,仍然有半年的時間,公路由於大雪封山而與外界隔絕。盡管道路艱險,美麗的獨龍江自然風光和神秘的獨龍族依然吸引著徒步背包客前往。

可以在貢山縣城略作休整,次日,在街頭找了一輛小貨車,坐車進去,再沿馬幫路出來,這樣既節約時間與體力,又不走回頭路,可謂一舉兩得。

如果是自駕的話,一定要有備胎,短短96公裏的路程需行車可能要七、八個小時。孔貢公路其實就是一條崎嶇艱險的簡易彈石路。整條公路猶如纏繞在莽莽群山半腰間的一條飄帶,路麵寬不過三米左右,每遇有會車,雙方還得彼此小心翼翼地避讓著擦肩而過,旁邊就是令人目眩的懸崖。而且,有不少路段穿行在密林間與岩壁上,顛簸得如同大海行舟。

怒江大峽穀

峽穀在雲南段長達300多公裏,平均深度為2000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達3500米。

兩岸有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群峰雄峙,橫亙千裏,其間的怒江奔騰咆哮,沿江多急流、險灘、峽穀、溪流、瀑布、翠竹綠林,雲霧擁山,景色壯麗,有“東方大峽穀”之美譽。在貢山還發現了古老的岩畫,怒江及其支流獨龍江上,還保留有溜索、藤橋、鐵索橋等各式橋梁,宛如一座活的橋梁博物館。

怒江峽穀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於峽穀之中。傳說中,一對分別居住於怒江兩岸的僳僳族戀人,在無法相會的苦惱之中,受到彩虹的啟發,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條溜索。從此,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兩岸的人們廣泛運用。

今天,橫架在怒江上的橋越來越多,但溜索仍然沒有退出曆史舞台。蔑索已變成了鋼纜,溜板也被滑輪所取代,溜索越來越安全。有的溜索已成為當地人進行體育鍛煉和娛樂的工具。有的舉家大小一同過溜,其樂無窮。遠道而來的遊人,也可親身感受一下這淩空飛溜的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