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看字如人”,從一個人寫的字的風格上就能夠看出這個人的性格,是好是壞,是忠是奸,不過這不過是尋常人的說法,如今季默筆下的字已經脫離了常人書寫的風骨,而直接透露出了其內心的種種想法。
這都不是季默的刻意為之,而是逐漸的書寫過程之中,他內心的思緒平靜之後,逐漸的沉浸到浩瀚的佛學之中之後的自然流露,隻不過,季默腦袋之中沒有像那些和尚一樣有固定的條框和理解方法,對於《阿含經》的理解他甚至是引入了眾多的方法,比如曆史比較,學術比較,哲學高度,文理解釋等等。
這些天馬行空一般的方法在季默毫無心機的情況下,讓他用的圓潤無比。季默也在這些方法加入之後對於這一篇一千多字的佛經理解得更多。理解得更加深入,也就感悟的更加多,在不知不覺之中對於自己所有的“無我之境”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是更加的清楚了,真正的無我之境是怎麼樣的,是如何的運作,是怎麼樣的需要一個穩定的心緒作為後盾。
漸漸的,季默筆下的字體開始流露出來了道法自然,竟然從佛法的浩瀚無邊的禪意之中寫出了道法自然,更寫出來了法家的嚴謹端正,就仿佛是一潭深水之中突然的躍出了一尾紅鯉,生動卻又無限的自然生動,一點刻意做作都沒有。季默自己也晉入到了無比玄奇的境界之中,臉色紅潤,眉目之間流動著神光,嘴角微微的上翹,就像是得到了什麼美好的事物,內心歡喜。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季默腦袋之中的《阿含經》突然的一變,竟然出現了剛才季默自己比較抗拒的《多心經》,而且是自己無端的出現的,並且一改了開始的時候對於《多心經》的抗拒和一些先入為主的看法。
其實那些煩亂和先入為主的看法不過都是佛經蘊含的道理外麵漂浮著的灰塵而已,隻不過在開始的時候,季默的心緒已經亂了,所以他根本無法在蟒的話語中體會到這其中的道理,所以蟒就給了他其他的經書,讓他達到平靜心緒的目的。等到季默從《阿含經》之中體會到了佛學的浩瀚慈悲,從而變得心情平和,心境靜謐之後,就仿佛是一陣清風吹過了布滿灰塵的玻璃,自然就露出了光華的本質。在這個時候回頭再回頭看看《多心經》當然就是去其表麵,看到了其中的本質,這樣《多心經》所蘊含的真實含義就出現了,流入到了季默的腦海之中,變得無比的清晰,深刻,甚至是比起剛開始的時候自己用多種方法所理解的那一篇《阿含經》還來的深刻。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真理,無論是成佛成聖都一樣。季默雖然是沒有這些方麵的覺悟,不過把這一段二百多字的心經作為體會佛學的法門,作為平定心緒的辦法之後,也是逐漸的體會到了其中的不凡,作為心經,講解的就是怎麼通過大智慧達到生命和苦厄的彼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分為七部分:一、總綱分,二、色空分,三、本體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證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層次清楚,綱舉目張,易於理解。而且在平易的文字之中的蘊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這些文字開始變成繞梁而生的佛音,在他的心裏一度不斷的激蕩激蕩,季默手中的筆停了下來,不過閉上的眼睛還是沒有睜開,臉上流光飛影,說不出來的神采飛揚,他身上的衣衫也在這樣的流光的回蕩之中鼓脹了起來,就仿佛他穿的不是衣服,而是一個充著氣的氣球。
“呼”。
空間之中,季默鼻息之中出現了一聲清晰可聞的呼聲,就在這一聲之中,他身上膨脹的衣衫逐漸收縮了下來,好像是氣球逐漸的放氣,最後變到最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