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互聯網思維”開啟全球傳播之門(3 / 3)

3.業界:“融合發展”與“走向全球”

隨著我國對外傳播進入“深耕細作”階段,業界對全球傳播的實踐和思考也更為豐富和多元。2014年6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新加坡頻道啟動上線儀式,邁出海外網麵向海外拓展的第一步。國際台的2014年度工作會議報告以“融合發展,一體推進”為題,一方麵整合內部資源,一方麵繼續向國外拓展。2014年9月2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中國傳媒走向全球”國際學術論壇上,中國日報曲瑩璞副總編輯梳理了中國媒體政策變化的新趨勢,分析了媒體融合的背景與發展現狀,從理念、品牌、平台、用戶、機構、資本等六個方麵闡釋了融合發展態勢。他說,國家政策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機遇,意味著更多的投入、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多元的社會資本和海外投資。他以中國日報為例,介紹了該報網站、移動客戶端、社交網站帳戶在國外的發展現狀與藍圖。可以說,中國傳媒的對外傳播交織著“融合發展”與“走向全球”兩大主題,二者彼此促進,互相推動。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14年上半年新華社對“月球車玉兔”的報道,跳出傳統科技新聞對外報道的窠臼,借助社交媒體平台,以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新聞傳播,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日記體通稿”,打造了文字、圖片、視頻、網友互動有機融合的集成報道。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玉兔報道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國內媒體,還引發了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華爾街日報》、CNN、BBC等世界一流媒體競相報道、翻譯“玉兔日記”,有媒體甚至稱“玉兔”為“最抒情和最詩意的機器人”。這一案例啟示我們,傳統的新聞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傳播生態和受眾需求的變化,如何從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和語態中汲取養分,“反哺”傳統媒體並推動其話語創新,從而使國內傳播、對外傳播實現有機互動,融合試驗與全球拓展實現同步推進,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新媒體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4CXW022)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4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將達到約30億》

②數據來源:《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超過30億大關》

③數據來源:《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④劉勝男:《新華社發布:冰山下的“新”世界——專訪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負責人》,《中國傳媒科技》2014年第16期,第9-13頁。

⑤劉連喜:《暢想新媒體 闡發“中國夢”——中央電視台全球傳播新理念》,《電視研究》2014年第8期,第41-43頁。

⑥數據來源:中國日報副總編輯曲瑩璞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國傳媒中心和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傳媒走向全球”國際學術論壇上的演講,2014年9月2日;對中國日報總編助理裏戈的采訪,2014年11月24日。

⑦盧嘉、史安斌:《國際化·全球化·跨國化:全球傳播理論演進的三個階段》,《全球傳播與新聞教育的未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18-30頁。

⑧郭鎮之:《“國際新聞”與“對外傳播”的概念與實踐之辨:兼論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全球傳播與新聞教育的未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31-44頁。

⑨戴佳、史安斌:《“國際新聞”與“全球新聞”的概念之辨:兼論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全球傳播與新聞教育的未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45-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