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1 / 3)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藝術世界

作者:劉暢

在數字化浪潮驚濤拍岸,“第三次工業革命”高歌猛進之時,紙質媒體的前途逾顯暗淡,“棄紙而去,退而結網”,似乎成了僅僅是時間問題的一種必然選擇。恰如2013年宣布停止出版印刷版的美國《新聞周刊》的主編蒂娜·布朗所說:“每周五晚截稿時的忙碌和興奮,我們寄托在印刷品身上的浪漫主義情懷,讓告別時刻變得異常艱難。但在它八十歲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考慮該如何延續新聞工作者的理想,答案就是盡情擁抱全數字化媒體時代。”〔1〕由此再次引發了“傳統紙質媒體會否消亡”的爭議,當然也包括紙質書籍。仔細分析,會發現:紙質書籍的消亡與存在,實際上與另一個問題息息相關——實體與虛擬。紙質書是實體,電子書是虛擬。預測紙質書會消亡,是因為出現了它的替代性媒介——電子書,其替代方式是以虛擬的形式出現的;紙質書之不會消亡,也恰恰是由於其實體的這種物理形式難以被完全替代。有實體,心理於情感才有寄托。這很像風景與情感的關係。古人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心搖”,依賴於“物色之動”;若無物無色,心將何依?

2012年11月5日,《文彙報》邀請雷啟立、鄧建國兩位學者就“傳統紙質媒體會否消亡”展開討論,據《文彙報》編者按:“在數字化浪潮中,紙質媒體的壞消息不斷。日前,英國《衛報》稱將縮減印刷版業務;美國《新聞周刊》宣布2013年起停止出版印刷版、推出數字版。這再次引發了‘傳統紙質媒體會否消亡’的爭議。”持“紙質大眾媒介最終將消亡”觀點的鄧建國先生指出:“有人同樣從媒介技術發展史的角度指出,曆史上新媒體從來就沒有完全取代過舊媒體,因此,報紙當然也不會被取代。這是一種‘從曆史推知未來’的歸納法,它忽視了兩個因素,即作為可以‘吞噬’此前所有媒介類型(書籍、報紙、雜誌、廣播和電視)的‘媒介之王’,互聯網具有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電視沒有取代書籍、報紙、雜誌和廣播,並不意味著互聯網不能取代這些媒體,更何況我們在這裏討論的是很容易被取代的紙張。”〔2〕

那麼,紙質書究竟會不會消亡呢?在此,預測判斷的關鍵詞和切入點仍然是“替代”。如果紙質書完全能夠被電子書和網絡閱讀所替代,那麼其命運也會像甲骨、金石、竹簡、絲帛一樣,退出傳播信息的曆史舞台,隻具有曆史、審美、懷舊的意義;反之,則其就有存在的理由,“紙質書的消亡”就是一個“假問題”,就像“廣播是否會消亡一樣”。從“能否替代”的要素出發,仔細梳理一下,就會發現:與電子書和網絡閱讀比較而言,紙質書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閱讀;而恰恰是這些“不僅僅是閱讀”的元素,就是紙質書存在或曰不會消亡的理由。那麼,紙質書難以被替代的功能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紙質書“多頁共存的實體物質形態”難以被替代。一本書,首先是一個多頁共存的實體,一件有其完整物質形態的物品,由封麵、扉頁、目錄、前言、主體、後記、封底等要素構成,其本身就是一個占據一定空間的藝術品。這是紙質書與電子書和網絡版圖書的根本區別,也是紙質書難以被完全取代的根本原因。恰如一位資深讀書人所說:“當一本舊書拿在手裏,它給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種滋味。不僅它的內容,一切一切,都與今天相去遙遠。那封麵的風格,內頁的板式,印刷的字體,都帶著那時代獨有的氣息與永難回複的風韻,並從磨損變黃中生動地散發出來。也許這書沒有多少耐讀的內涵,也沒有多少經久不衰的思想價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舊器物。它的文化價值反而成為第一位的了。這文化的意味無法讀出來,隻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3〕顯然,電子書是不具備這些要素的。在傳遞信息這一功能上,電子書或網上閱讀與紙質書沒有區別;但二者一是虛擬,一是實體,一是單頁,一是多頁,所以其最大的區別在於:紙質書是一個多頁共存的物質實體,而電子書則不是。電子書以簡馭繁,以一代多,這方麵無疑有著紙質書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恰恰是這一點又成了“劣勢”——它隻是一種實體的“虛擬”,而非“實體”本身。紙質書多頁共存,雖有笨拙不便之處,但在“有形的實體”方麵,卻有著獨到的優勢——電子書等虛擬形態固然輕便快捷、海量存儲,但卻滿足不了人對“有形的物質實體”的需求。

據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顧炎武全集》定價一千九百八十元,但在短短四個月內便銷售了一千三百多套,除常規館配外,其中有數百套是讀者個人購買。同樣是古籍出版社的《王陽明全集》,定價為一百九十八元,推出不到一年,便賣出了一萬三千多套,其中大部分是讀者個人通過網店購買。而在孔夫子拍賣網上,前不久,由海豚出版社推出的五百元一本的真皮精裝版《董橋七十》在數十秒內售完,一百冊《董橋七十》真皮毛邊藏書票簽名版更是拍出了五千二百二十元的高價。無獨有偶,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精裝本《1Q84》一共賣出了九點五萬冊,而該書的電子版僅售出了二點八萬套。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長王純表示:“閱讀並不隻是看書中的內容,更多的是一種舒適的體驗。”王純認為,享受閱讀是每一位讀者的追求,但電子書簡單的功能顯然無法滿足讀者對閱讀的高層次需求。因此在體驗過電子書的便捷後,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回歸到精裝紙質書中享受閱讀。“精裝紙質書的製作與舒適的手感是電子書所不具備的,有的書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拿在手上會令人愛不釋手。精美的裝幀、舒適的手感都會帶給讀者閱讀書籍內容以外的享受。電子書隻是倡導了快捷的閱讀方式,而紙質書則能讓讀者享受閱讀、倡導從視覺到觸覺的美好閱讀過程。如果你隻是想讀暢銷書,你一定會買便宜的電子書。但如果你想買一本值得反複閱讀並能收藏起來的書,精美的紙質書是首選”〔4〕。

在此,物質實體並非一種擺設,而是有著非常實際的實用功能。簡而言之,其實,紙質書這種由多頁共存的物質實體所產生的感官反應及心理享受難以被替代。或問,書籍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信息抵達,任務完成,“多頁共存的物質實體”有那麼重要嗎?答曰:由於紙質書的多頁共存的物質實體性質,所以會導致電子書等網絡閱讀所產生不了的感官反應和心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