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休閑娛樂:享受閑適的生活(4)(3 / 3)

分格也需隨書體而定,法度最嚴的楷書和篆隸,縱橫需整齊,行列皆可劃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橫列,以免縛手縛腳,不得縱放。明線宜細,以免妨害觀瞻,暗線用書宜輕,不必塗抹,以免損毀紙張。若折紙分格易起皺折,妨礙運筆,亦須避免。

4.書寫時紙需固定,若紙隨筆動,字便不能隨心應手。方法是除了以左手按紙外,也可以用鎮尺壓在適當位置,使紙固定。

5.書寫時,以筆飽蘸濃墨寫字時於頓挫重按處。不過,力透紙背,墨滲紙外,不但會沾汙桌麵,且筆畫染開,也會破壞畫麵,所以需要以吸水紙或布墊在紙下,可以將滲出的墨吸幹淨,保持畫麵整潔。

6.墨汁未幹時收紙的下場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個字平白多了個“鏡像”,有時實在令人哭笑不得。還有,不要自作聰明地將作品“盼幹”,或是想用衛生紙吸幹,這樣不但會使墨易脫落,且會使墨色受損。收拾時,不要任意折疊,以免損壞紙張,有礙觀賞。

7.紙受潮易腐朽,過度幹燥又會破裂,因此若想長久保存,就放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其他,如蟲蛀也須注意。

欣賞書法三注意

書法是我國的傳統藝術,老年人應如何去欣賞、吸收蘊含在其中的精髓或者深意呢?

1.“筆法”就是用筆

用筆講究提按、頓挫、粗細、輕重、強弱、疾徐、起筆與收筆等技法。行筆時還應富有節奏與韻律,不能死板板地平拖下去,否則就出現不了“字有八麵”的氣勢。

2.“墨法”也變化無窮

高明的書法家深知枯濕濃淡、知白守黑的奧妙。墨太濃,影響行筆,寫出的字板滯;墨太燥,寫出的字如幹柴棒一樣。而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潤燥互應,飄揚灑脫,這樣才能充分顯示出它的風韻氣勢。

3.“章法”講究上下呼應,左右貫通,橫直有緒,疏密恰當

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的藝術處理,必須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當,大小適宜,充分體現顧盼有情、變化錯綜、照應嚴謹、筋脈相通的藝術效果。反之,如果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雜亂無章、鬆弛散亂,就會使人看上去礙眼費神、不堪卒讀。對書法的欣賞,一是欣賞作品中的“感情”。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定傾注著作者的悲與喜、歌頌與譴責,這些情感也就蘊含在筆畫之中。宋代嶽飛所寫的“還我河山”草書橫幅,酣暢淋漓,峻峭挺拔,大氣磅礴,真是義憤之情,溢於毫端。透過這幅書法作品,我們幾乎可以想象得到這位民族英雄當時“揮泣走筆”,抒發“胸中抑鬱”的動人情景。同樣,唐朝的傑出書法家顏真卿,是一位忠義愛國的大英雄。他的楷書堂堂正正,寬博、厚重,猶如耕牛之穩實而利民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他的剛強、耿直、樸實;他的行書《祭侄稿》,是他在聽到侄兒季明被叛軍慘殺之後,懷著激憤的心情揮寫而成的,悲壯之氣溢出字麵,整幅作品富有力度,因此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二是欣賞作品中的“氣韻”。“氣韻”與墨法有關。一件作品,不但要筆力遒勁,更要墨法華滋,才能使其呈現出天機流蕩、精神橫溢、風采飄然、活潑有趣、動律優美的效果,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清代鄭板橋的許多作品,都很講究墨的濃淡枯濕,墨色用得濃不凝滯,若潤含春雨,枯不瘠薄,似古藤掛壁,足可令人玩賞不已。

怎樣欣賞中國畫

中國畫又稱國畫,主要是用紙、絹、水墨、色彩等工具材料繪製而成的。中國畫不同於油畫,它強調“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形神兼備,不講究光線變化,焦點透視。中國畫通過工筆或寫意的技法來表現人物、花鳥和山水。

元湯《畫鑒》中說:“觀畫之法,先觀氣韻,次觀筆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後形似。”南齊著名肖像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序言中首倡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六法”問世1500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品評賞鑒繪畫的基本依據。

老年人在欣賞中國畫時,首先應了解一些我國各個時期的繪畫特點。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西洋畫技術隨佛教藝術傳入,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手法,使那時的人物畫迅速發展起來。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均被描繪得活靈活現,是那一時期人物畫的傑出作品之一。隋唐時期有了山水畫和花鳥畫。唐朝由於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也是人物畫大發展時期。無論是繪畫的題材、風格,還是技法都有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精巧、華麗、實用的風格。如畫聖吳道子在長安、洛陽寺觀裏畫了三百多間壁畫,沒有一幅是相同的。元代逐漸轉向寫意,並與書法、篆刻、詩歌融為一體。明清時代,花鳥畫發展很突出。文人們把繪畫當作抒發情趣的方法,非常強調傳神達意,如那一時期極負盛名的唐寅、揚州八怪等的畫作,是其中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