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不僅是軍事上的戰勝國,而且在經濟上也以勝利者的姿態嶄露頭角。當時它擁有250多億美元的黃金儲備,約占世界總量的75%,成為國際上實力員雄厚的經濟大國。這樣,財大氣粗的美國就“挾黃金以令諸侯”,建立一個體現自己意誌的貨幣合作協定——布雷頓森林體係。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美國以黃金儲備為保證,向世界各國提供美元,由美元來充當惟一的國際貨幣。美國政府承諾“美元和黃金一樣可靠”,各國可以按照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官方價格,隨時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
這樣的貨幣安排所存在的問題可以由一個故事形象的解釋:從前有個媳婦,心靈手巧,賢淑能幹,深得婆婆的歡心。後來婆婆讓她主持家務,負責給全家人煮粥。由於土地貧瘠,每年打的糧食很有限,然而這一家的香火卻異常興旺,年年添丁進口。為了讓全家人都吃飽,媳婦隻好不斷往鍋裏加水,結果是粥越來越稀,家人的怨氣越來越大,最後,婆婆懷疑她把糧食偷著背回了娘家,一氣之下,將她趕出了家門。
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美國承擔著兩個基本的職責,一是要保證美元按固定官價兌換黃金,以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二是要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即美元。然而這兩個問題,信心和清償力卻是有矛盾的,美元過少會導致清償力不足,美元過多則會出現信心危機。原因在於,美國要持續不斷地向其他國家提供美元,隻能讓自己的國際收支始終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補辦法就是開動印鈔機,印刷美元現鈔。這無異於往鍋裏加水,結果是美元越來越多;然而另一方麵,收支赤字卻意味著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僅不能增加,反而會由於別國的兌換而減少。這樣,一邊是美元越來越多,一邊是黃金越來越少,勢必會造成“粥越來越稀”,美元兌換黃金失去保證,美元出現信心危機。時間一長,布雷頓森林體係自然也就無法維持。關於清償力和信心之間的這種兩難境地,最早是由特裏芬提出的,因此被稱為“特裏芬難題”。
五十年代末期,百廢待興,歐亞各國紛紛購買美元,把美元幾乎購買幹淨,幾乎造成了美元荒,美國政府應對的策略便是印美元,五八年,美元荒變成美元災,最終美國的美元特權引得世界怨聲載道,引發一係列經濟危機,金融赤字,黃金儲備嚴重下降……
最後,美元不再和黃金掛鉤,實際上等於廢止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宣告了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從此以後,美元不再兌換黃金,美國政府也不再承諾“美元和黃金一樣可靠”,對美元的信心要求不存在了,信心和充足性之間的矛盾也最終消失了,曆史終於以這樣一種代價慘重的方式,破解了特裏芬的難題。
這樣一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世界經濟學家湊起來也無法完美解決,高進將這個問題丟給老馬,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了。
“特裏芬難題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你這是故意刁難,你會法語懂點時尚知識有什麼了不起,學法語的人大多失業了,時尚知識能當飯吃麼,畢業後還不是找不到工作,照樣畢業失業,可悲的結果無法遏製!隻有專業技能才能活下去,你有麼?”老馬再次無恥的挑釁高進。
高進輕輕搖頭,真是不知死活的家夥啊,他嘴角向上輕輕一翹,勾出一個譏誚的弧度,淡淡道:“你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