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3)(3 / 3)

3.出血性卒中

(1)腦出血:腦出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腦組織被堅硬的顱骨包圍著,血液不能外流,凝固在腦內,壓迫腦組織,後果十分凶險。腦出血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腦出血常見的原因有長期高血壓(是引起腦出血的最常見的原因)、非高血壓患者的急性血壓增高(尤其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寒冷刺激、腦過度灌注、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或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澱粉樣腦血管疾病(是60歲以上老年人非高血壓腦出血的常見病因)。

(2)蛛網膜下腔出血:腦組織表麵有一層很薄的膜,膜上有豐富的小血管形成網狀結構類似蜘蛛網,稱蛛網膜。這些小血管可因多種原因發生破裂,而引起出血,血液流入蛛網膜與腦組織表麵的軟腦膜之間的腔隙,即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先天性顱內動脈瘤破裂最為常見,其次是腦動靜脈畸形。蛛網膜下腔出血占出血性腦卒中的20%。

(三)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多有誘因(氣候驟變、煩勞過度、情誌相激、跌仆努力等)。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狀。多急性起病。其主症為神昏、半身不遂、語言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其次症狀為頭痛、頭暈、眩暈、嘔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煩躁、抽搐、痰多、呃逆。好發40歲以上。

1.中風病的分期中風一般可分為急性期、恢複期及後遺症期三期。

(1)急性期是指發病後兩周至一個月以內。

(2)恢複期是指大發病兩周或一個月至半年以內。

(3)後遺症期是指發病半年以上。

2.先兆症狀約70%以上的中風患者在發生中風之前,常有下列先兆症狀:

(1)頭暈:突然頭暈,特別是眩暈。

(2)頭痛:原有頭痛突然加重或持續不易緩解,尤其是頭痛為跳痛或後頭脹痛者。

(3)耳鳴:突然出現一側或雙側耳鳴,可以伴有重聽或眩暈。

(4)麻木:一側肢體、麵部或口周的陣陣麻木。

(5)運動障礙:一側肢體突發無力或不靈活,走路不穩、易摔跤,或一側口角無力、流口水。

(6)語言障礙:說話吐字不清,嘴和舌間不靈活。

(7)視覺障礙:單眼或雙眼陣陣視物不清,甚至暫時看不見。

(8)意識障礙:突然出現昏沉、嗜睡,或者近來常有暈倒的現象。

(9)精神障礙:突然出現記憶障礙、性格改變或精神失常。

(10)抽搐: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抽搐。

以上這些症狀有些反映了血壓的突然變化,有些因腦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或者實際上已經代表了小中風的發生,所以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當然,這些症狀可以是中風先兆,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但是,如果是有中風危險性因素或中風體質的人出現這些症狀,就要充分考慮中風先兆的可能。

(四)與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疾病

1.高血壓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億人口。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而且是可控製的危險因素之一。據統計有高血壓的腦血管疾病患者數比無高血壓者高7倍。

高血壓對腦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使腦動脈張力增高,血管壁及血管內膜損害。

(2)引起腦血管內壓力增高,使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容易滲入到血管壁中,形成粥樣斑塊,並且斑塊易脫落形成栓子,引起腦栓塞。

(3)高血壓患者血液中能夠引起血管收縮的化學物質增多,它們使得動脈管壁進一步損傷,誘發血小板黏附、聚集,導致血栓形成。

(4)使得腦動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導致本病發生。

(5)可引起腦部小動脈管壁向外擴張、突起,形成動脈瘤。當壓力突然升高時,動脈瘤破裂,導致腦出血。

2.高脂血症腦血管疾病大多發生於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而高脂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極密切的關係,它可引起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已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導致腦出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發生脫落可堵塞血管,引起腦栓塞。高脂血症是導致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調節血脂代謝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