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3)(2 / 3)

腦的前循環和後循環之間的聯係是非常巧妙的。左右兩側的大腦前動脈被前交通動脈聯通起來;同側的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後動脈分別被後交通動脈聯通起來。這樣在腦底部就形成了一個六角形,這種有趣的結構,醫學上稱為腦底動脈環。因此,整個腦部的動脈血管通過腦底動脈環成為一個整體,在這個環行血管的任何一端供血減弱時,都可以相互調節,確保腦部供血的穩定性。腦動脈血管的供血是有明確分工的。頸內動脈係統即腦的前循環,供應大腦半球前3/5部分和眼部的血液;椎基底動脈係統即腦的後循環,供應大腦半球後2/5部分、丘腦、腦幹及小腦的血液。

(3)腦血管與腦組織的關係: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腦組織的代謝特別旺盛,其能量來源主要依賴於氧氣和葡萄糖,氧氣和葡萄糖都是經過動脈血管輸送到腦組織的。而人的腦組織對氧氣和葡萄糖的儲存幾乎為零,因此腦組織需要連續不斷供應氧氣和葡萄糖。

有研究表明任何原因阻斷腦血液循環都會使腦神經細胞代謝受到影響,引起腦組織的損害。腦血流被阻斷的時間越長,腦損害的程度也就越重。

腦組織血流阻斷30秒鍾,腦神經細胞代謝開始受到損害。

腦組織血流阻斷2分鍾,腦神經細胞停止代謝,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昏迷。如血流恢複,腦神經細胞可恢複代謝功能。

腦組織血流阻斷5分鍾,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開始出現永久性不可恢複的損傷。

腦組織血流阻斷10~15分鍾,小腦開始出現永久性損傷。

腦組織血流阻斷20~30分鍾,腦幹的呼吸、循環中樞開始出現永久性損傷,人的呼吸、心跳相繼停止。

(二)疾病分型

中風主要有三種類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出血性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上述三種情況都會中斷對部分腦組織的血液及氧氣供應導致中風。偶然的情況,腦腫瘤擠壓周圍的某支腦動脈,中斷對其分布區的供血也會引起中風。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又稱“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指曆時短暫並經常反複發作的腦局部供血障礙,導致供血區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鍾至1小時,不超過24小時即完全恢複,但常有反複發作。故有人形象的稱之為“大腦間歇性跛行。”TIA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微小栓子阻塞及腦血管痙攣等有關。TIA好發於中老年人,以50~70歲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突然,病情多於5分鍾左右達到高峰,持續時間短,恢複快,不留後遺症狀,可反複發作,每次發作的症狀相對較恒定。TIA是公認的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近期頻繁發作TIA是腦梗死的特級警報,必須進行積極的治療。

2.缺血性卒中又稱“腦梗死”,它實際就是一種腦死亡,隻不過不是發生在全腦,而是發生在腦組織的某一部分。是由於腦部供血障礙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死分為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這兩種疾病導致腦組織壞死的原因是阻塞了供應該區域的血管。腦梗死約占全部腦卒中的80%。

(1)腦血栓形成:是指在腦動脈內膜病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其供血範圍的腦梗死性壞死,因而產生相應的神經係統症狀及體征的一種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急性腦血管病中常見的類型。最常見的病因為腦動脈粥樣硬化。

(2)腦栓塞:是指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係統使血管腔急性閉塞引起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缺血壞死及腦功能障礙。栓子主要來自心髒(風濕性心髒病為主)、其他部位(主動脈弓、頸動脈或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附著物脫落為常見原因,另外還有脂肪、蟲卵、空氣等因素)和來源不明的栓子等三方麵。腦栓塞比腦血栓形成少見,約占腦梗死的15%。栓塞的血管以大腦中動脈最為常見。

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雖然都是血管堵塞、但發生的機製是完全不一樣的。腦血栓形成是在病變的腦血管處發生了血液凝固。腦栓塞是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子,經血液循環流入腦動脈,引起腦血管急性閉塞。栓塞的部位與腦血管是否有病變無關,而與血管的口徑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