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保健灸法(1)(3 / 3)

功用:健中補氣,養精益血。

主治:氣血兩虛。症見:頭暈,心悸易驚,手顫納差,身乏無力,語音低微,麵色蒼白,舌淡,脈細。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皆低於正常值。

加減:若患者兼受放療,當放療到一定劑量,往往有熱邪入裏傷陰的表現,患者頭昏、頭痛、惡心嘔吐,呈陰虛陽亢、肝胃不和時,可配用腎經太溪穴,以養陰潛陽;配肝經太衝穴,以舒肝和胃。

三、強腎壯腰方(《針灸大成》)

處方:腎俞、委中、太溪、白環俞。

用法:腎俞、太溪用灸法,委中、白環俞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並可用灸。

功用:補腎強腰,調經止痛。

主治:腎虛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勞作則加劇,可兼健忘、耳鳴、遺精帶下等。

加減:腎虛症狀較明顯者,可加關元、氣海以大艾炷灸之,以補元氣、益腎氣。健忘、遺精者加誌室、氣海、三陰交,以益氣固精。帶下者,加中極、帶脈以固經止帶。

四、壯陽方(《臨床經驗方》)

處方:命門、神闕。

用法:灸命門、神闕。命門用大艾炷灸,神闕用隔鹽灸,不拘壯數。

功用:溫腎壯陽。

主治:神昏,意識喪失,目合,口開,手撒,尿遺,鼻鼾或呼吸微弱,汗出痰壅,四肢逆冷,脈象細弱等證。

加減:神昏、意識喪失者,加刺人中、十宣,開竅醒神;痰多壅盛者,加豐隆,健脾化痰;四肢厥冷者,加足三裏,回陽救逆;汗多者,加合穀、陰郤,固表止汗。

五、程氏安神方(《經驗方·程莘農》)

處方:神門、大陵、內關。

用法:仰臥位或坐位,內關直刺1.6~2.6厘米;或艾條懸灸5~10分鍾;大陵直刺1~1.6厘米,或艾條懸灸3~5分鍾;神門直刺1~1.6厘米,或艾條懸灸3~5分鍾。以上三穴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鍾。

功用:安神定誌。

主治:多種病因所致之失眠症。

加減:本方為治療失眠的基礎方,如心陰虧損不寐,可加心俞、足三裏等以滋心陰,養心神;心腎不交之不寐者加腎俞、太溪以滋腎水,降心火,交通心腎;心脾兩虛之不寐者加足三裏、心俞、脾俞以健脾益氣,養血安神;膽氣虛之不寐者加膽俞、肝俞、風池以溫膽益氣寧神;肝經鬱熱之不寐者加肝俞、膽俞以清熱瀉火安神;痰熱擾心之不寐者加豐隆、心俞、巨闕以清熱化痰安神;心火亢盛之不寐者加大椎、曲池、合穀、心俞以清心安神;胃腑不和之不寐者加厲兌、中脘、豐隆以化痰和胃。

六、二中腰痛方(《針灸大成》)

處方:人中、委中、尺澤。

用法:先刺人中、委中,後刺尺澤。急性腰扭傷,痛甚者,重瀉人中,刺委中出血,再刺尺澤,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

功用:祛淤通絡,強腰止痛。

主治:多有陳傷宿疾,勞累時加劇,或閃挫撞擊,經絡受損,腰部強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轉側俯仰不利。

加減:若陳傷宿疾腰痛者,加腎俞、腰陽關、命門;扭閃腰痛甚者,加支溝、昆侖、束骨、陽陵泉;兼有發熱者,刺大椎以瀉熱邪。

七、腰脊痹痛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腰俞、膀胱俞、長強、氣衝、上髂、下髎、居髎。

用法:先刺腰俞、膀胱俞、上髎、下髎,均用補法,再刺長強、居髂、氣衝,均用瀉法,留針20分鍾;腰脊冷病者,可灸腰俞、膀胱俞5~7壯。

功用:補腎壯陽,通經止痛。

主治:腰部冷痛,或拘急不可俯仰,或連及骶、臀、股、膝,疼痛時輕時重,得暖則緩,遇寒冷則加劇,舌淡,脈沉。

加減:若腎陽虛較重、腰脊冷痛者,可加腎俞、關元,針上加灸5~7壯;小便頻數者,加水分、氣海、關元;腹瀉者,加天樞、陽陵泉、大腸俞。

八、程氏腰痛方(《臨床經驗·程莘農》)

處方:腰陽關、腎俞、次髎、委中。

用法:先刺腰陽關、腎俞、次髎,用補法,留針30分鍾;再刺委中,用瀉法,不留針;腰痛甚者,也可瀉委中出血。

功用:強腰壯腎,通經止痛。

主治:腰脊冷痛,遇寒則重,得熱則緩,四肢厥冷,甚則小便頻數,下肢浮腫,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