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灸法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於強身保健,也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康複。所謂保健灸法,就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髒腑、延年益壽的目的。《醫學入門》裏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至於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自前,灸法被廣泛地應用於防治臨床各科疾病。在內科疾病,有報道用瘢痕灸足三裏、曲池防治高血壓,用艾灸百會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眩暈)、抗休克等收到很好的療效。用化膿灸或天灸風門、肺俞、腎俞、定喘、膏肓治哮喘療效也較為滿意。有人用隔薑灸配合電針治療精子減少症也取得了顯著療效。對頭痛、胃脘痛、腹痛、腰痛、胸痛、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糖尿病、外感、鼻衄、陽萎、早泄等施用灸療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傳染病中,有人報道對肺結核、痢疾等有較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在外科、皮膚科疾病中,有用燈火灸治療帶狀皰疹,用薰灸治療神經性皮炎、濕疹,用直接灸治療扁平疣等,均收到一定的療效。在婦兒科疾病中,灸療對小兒厭食、月經不調、痛經、乳疾等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艾灸至陰穴能糾正胎位,等等。
保健灸法簡便易行,安全而無多大痛苦,又可在家中操作,常年堅持施灸,可以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值得推廣應用。這裏介紹保健灸法最常用的一些穴位和臨床應用。
保健灸法主要穴位的臨床應用
一、灸足三裏
足三裏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關於灸足三裏養生保健,我國古代有很多的記載。《醫說》雲:“若要安,三裏莫要幹”,意思就是說,若要保持身體健康平安,應常灸足三裏穴,使其灸瘡常流膿,不要幹燥愈合(即“莫要幹”)。《針灸大成》記載中風先兆時“急灸三裏、絕骨四處,各三壯”,預防中風的發生。古人還有“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裏穴,壽至二百餘歲”之說,明確提出無病之人,常灸足三裏可以延年益壽,故也有人稱灸足三裏為長壽之灸。
施灸方法有溫和灸和化膿灸兩種。
1.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後,靠近足三裏熏烤,以局部有紅暈和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施灸10~20分鍾,隔日施灸1次。
2.化膿灸在足三裏行化膿灸,艾炷如黃豆大或棗核大,1~3天灸1次,每次3~5壯。施灸後局部組織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針灸資生經》曰:“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即是說,能化膿(即“得灸瘡”)效果好,不發膿者(即“不發”)沒有效果,把灸瘡的發或不發看成是療效的關鍵。但今人因灸瘡會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少用瘢痕灸。
灸足三裏適宜於哮喘、慢性胃腸疾病、體質虛弱、發育障礙、高血壓等。
二、灸關元、氣海
關元又名丹田,是任脈經穴,又是任脈和足三陰經交會穴,為一身元氣所在。穴在臍下胞宮之上,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具有通調衝任、調理氣血、補腎固精、回陽固脫的功效,主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係統各種病症,為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延年益壽。
氣海也是任脈經穴,具有培補元氣、調理氣機、益腎固精之功效,為保健之要穴。
關元穴和氣海穴,古代施灸多以艾炷直接灸(化膿灸),現代多用溫和灸、直接灸(非化膿灸)、隔薑灸和隔附子灸。
1.溫和灸參照足三裏溫和灸法。
2.直接灸(非化膿灸)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小,每次5~7壯,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後,再進行第二療程。作為保健,每年可灸2~3療程。
3.隔薑灸取鮮生薑一塊,切成0.2~0.4厘米厚,中間用針刺數孔,上置艾炷灸之,艾炷如黃豆大或棗核大,每次施灸3~5壯,每日或隔日1次。
4.隔附子灸取附子切片0.2~0.4厘米厚,水浸透後中間針刺數孔,放在穴位上,於附子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穴3~5壯,隔日1次。
三、灸神闕
神闕屬任脈經穴,具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複蘇固脫之效。此穴施灸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多用於老年元氣虛衰、中氣不足及陽氣虛脫之證。此穴一般用灸法,禁針。常用灸法有以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