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藝術通過視覺化的設計方案到最終設計產品的物化,都是通過形態的方式而存在的。“形”是形態、形體等;“態”是情狀、體態和風姿等。在鈞瓷設計的形態分析與造型技巧的過程中,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引導學生:首先是鈞瓷器物形態的實用功能分析。一般來說,器皿在使用與陳設的過程中最具有藝術價值和藝術審美特征,設計產品的造型模式決定了人與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能量”交換,產品特定的語言信息是以滿足其實用性的功能為最終目的的。其次,也就是鈞瓷器物形態的認知功能。設計產品的外在形態主要是為了實現精神功能,富有軟性、內涵,傳遞隱喻或暗示等信息。第三是鈞瓷器物形態的審美功能,也即是從視覺審美的角度出發,由首要的功能需求轉化到審美形態,其中造型是關鍵環節,是提高鈞瓷器物整體審美價值的重要手段,使人們可以從器物的外觀形態設計得到陶冶,從而達到審美與美育的目的。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能夠引導學生在鈞瓷設計過程中形態、結構、實用、審美、情感之間的融合與轉化,根據不同的信息側重點,設計出不同造型的鈞瓷作品。
其次,要掌握鈞瓷產品的裝飾語境。在鈞瓷器物設計的過程中,“裝飾”是一個重要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詮釋過程,是與造型相對應的概念,它通過各種圖案、紋飾、附件的方式依附於鈞瓷器物,從而達到強化鈞瓷器物的實用功能,或者是美化鈞瓷器物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在鈞瓷設計過程中,除了通過裝飾來彰顯鈞瓷器物的造型美之外,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特征,通過這些裝飾藝術透射出器物內在的精髓意蘊。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在完成了鈞瓷器物的造型設計教學任務之後,接著需要培養學生的器物裝飾技巧,其中包括色彩的美感表現、圖案繪製、紋飾的應用等。
2.係統掌握鈞瓷的製作流程
鈞瓷曆來生產工藝複雜,不易燒製,從最初的選料到燒製成功,其間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比如選材、處理、細磨、造型、製模、成型、素燒、上釉、釉燒、檢選等,無論哪一道工序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製作出來的產品不合格,這也是鈞瓷產品很難出現精品的主要原因。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要想將鈞瓷設計作品順利燒製出來並且實現預期的色彩、造型、圖案效果,就必須全麵了解鈞瓷製作的每一道工序及其應當注意的問題。比如在選料階段,要明白不同材料的成型特點和色變效果;在造型階段,要知道模子、模型、坯的製作流程和製作技巧,尤其是圓器和異器之間的區別等。隻有在深入了解這些製作工藝的基礎上,設計師才能對設計作品的最終燒製效果有一個正確的預見。
3.鈞瓷設計的創新思維與表現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特點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傳統的鈞瓷設計在保持原有工藝特征的基礎上,隻有融入新的元素,展現新的時代風格、審美觀念與價值追求,才能獲得大眾的接受與認同。如2005年由孔家鈞窯的工藝大師和中央美院數位教授精心設計燒造的“偉人尊”鈞瓷作品,極大地創新了鈞瓷設計的造型特征,尊器上部拋棄傳統單純采用偉人頭像浮雕或者是照片的呆板形式,而是別開生麵地采用虛擬空間設計技法,運用視覺轉換的方式,將器形輪廓線設計成毛主席側麵微笑剪影輪廓,使偉人神采躍映在觀賞者的眼前,從而使此尊的藝術性與審美特征更加獨特與完美。該尊器的整體寓意大致為:在偉人光輝照耀下,民享恩澤,世代永祥,社稷四方永鑄太平,祖國山河一片紅。
由此看出,鈞瓷設計的創新性思想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鈞瓷設計過程中,學校還必須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尤其是要培養學生對現時代審美觀念、時尚特點、價值觀的準確把握並且通過鈞瓷設計活動表現出來相關的能力和技巧。
4.提升學生對鈞瓷藝術的鑒賞水平
提升學生對鈞瓷藝術的鑒賞水平,尤其是對瓷器典型的造型、色彩、圖案美的認識,是製作出鈞瓷珍品的前提和基礎。比如構成鈞瓷藝術美的兩個典型的外觀特征是乳光和窯變現象。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釉像青瑪瑙或者是蛋白石一樣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視覺效果,不僅給鈞釉帶來了一種由淺入深的藍色變化,而且賦予一種極為含蓄的光澤與優雅美感,從而極大地減少了釉麵的妖豔與浮光之色。而窯變現象是鈞瓷最為典型的特征,是指鈞釉在高溫燒製下熔融流動,致使乳濁與著色色彩發生一係列的交錯變化,使外部造型中的釉色變得非常絢麗多彩,紅、紫、白、藍交相輝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視覺享受。這就是珍貴的鈞瓷器物所帶來的視覺體驗,設計師隻有擁有較高的鈞瓷鑒賞水平和對美的體驗與感受,才能提升個人的鈞瓷設計水平。因此,提升學生對鈞瓷藝術的鑒賞水平也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