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國在網絡戰中還在進行陣地戰的話,2011年個人的網絡遊擊戰也頻繁打響了。從中東北非的動蕩到倫敦騷亂、占領華爾街,這些活動不分東西方,不分文明,不分陣營,對主權國家的有序統治形成威脅。互聯網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與以往戰爭不同的是,2011年遍及多國的草根網絡行動組織性低、目的性弱,但破壞力驚人。中招者輕則支持率下降,重者政權易主。
2011年12月16日,布拉德利?曼寧案在米德堡軍事法庭接受聽證。曼寧24歲,前美國陸軍一等兵、情報分析員,他把大量美國軍事和外交機密刻在光盤裏轉交給“維基解密”網站。迄今所有線索都表明,這是個人行為。但如果這是某國情報機構策反的行動,無疑可載入大國情報戰經典案例。
同樣的行為發生在布雷維克身上。這位挪威襲擊案的元凶在2011年7月22日的襲擊中先在奧斯陸市中心製造爆炸案,隨後在奧斯陸以西大約40公裏的於特島開槍行凶,共致死77人、傷80多人。在發動襲擊前的幾小時,布雷維克在互聯網上發布了其耗時三年篇幅長達1500頁的《2083歐洲的獨立宣言》。還有倫敦、華盛頓被互聯網上的憤怒情緒煽動起來的大量年輕人,他們的騷亂與個人極端行為破壞力驚人,而且都日益與網絡相聯。
然而已經占據技術優勢並建立強大網軍的美國卻屢屢指責中國的網絡戰威脅。《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近日報道,至少有20個受到中國軍方資助的網絡小組在對美國進行網絡間諜活動,他們有著不同的攻擊風格,負責通過網絡竊取美國秘密的大部分工作。五角大樓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這幾年也持續宣揚中國網絡戰威脅。2011年的報告稱,中國軍隊正利用網絡戰從3個方麵謀取軍事優勢,一是收集機密數據;二是通過攻擊以網絡為基礎的後勤、通信、商業活動放慢敵方反應時間;三是在發生危機或衝突時成為物理攻擊的力量倍增器。
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另一種網絡攻擊——網絡輿論戰,古老心理戰在網絡時代的新應用。目的在於詆毀敵方形象、瓦解其意誌、渙散其民心。2011年,大國實體攻擊與輿論攻擊同時在網絡空間展開著。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普通人比以往更容易獲得發布信息的渠道和武器,這使得主權國家體係前所未有地受到挑戰。這是一個令所有主權國家和政府都難以應對的新難題。
現在全球有25個國家有網軍力量。在國家間把網絡對抗當成軍事手段的同時,個人通過網絡反政府、反社會的行為也在增多。互聯網治理、社會管理、應對跨國犯罪等,正日益需要主權國家加強合作。
2012年是一個大選年,美國、俄羅斯、法國、韓國……國際舞台上的多個主要行為體都麵臨決策層更換。網絡輿論戰必然在其中伴隨始終。國內各黨派、候選人之間利用網絡對戰是必然的。同時,外部力量也希望通過網絡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