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和陸景珧馬上向單位請了半個多月的病假,將自己所有的積蓄取了出來後,又向親戚朋友們借了4000多元,加起來7500元。1992年1月初她們上路了。
然而,一到讓海才知道事情沒有她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人生地不熟,連證券交易所的門具體朝哪邊開都搞不清楚,至於該怎麼買股票怎麼賣股票,股票怎麼交割,兩人更是一塌糊塗。
她們開始四處打聽股票交易的情況。好在當時的讓海不少人關注股票,打聽起來並不難。聽一個讓海人講,最近要發行新股,兩人還沒搞明白新股是個什麼東西,就決定了:等。既然人人都盯著新股,一定會賺錢。
她們得知,麵對如此瘋狂的購股大潮,股票發行根本沒法進行了,於是,政府部門想出了一個新招,先發行新股認購證,再抽簽確定購股資格。誰也不曾想到,認購證又成了人們追逐的對象。
她們四處打聽:1992年1月19日至2月1日,讓海市政府絞盡腦汁決定采用無限量發售股票認購證的方式發行新股,發行辦法改為向全社會推銷股票認購證,每張認購證30元,不須排隊,沒有指定地點,發售期內,隨到隨買,且供應充足,隻要你舍得“放血”,給你裝一汽車運回家也成。有了認購證並不一定就有股票購買權,還得根據認購證發售數量與新股比例搖號抽簽,中簽率也不公布。這意味著你花了錢,仍可能是冤枉錢。但是,就是這種猶如鏡中月水中花的認購證,在一個星期內就賣出了207.7多萬張。
兩個人商議著到底該買多少。因為根本不知道中簽率,所以很有可能錢會打了水漂兒。如果這樣,借來的4000元錢該怎麼辦?一向主意很大的張燕說:“幹脆將錢分成3份,一份兒1000元作為在讓海的生活費和回北京的路費;一份4000元錢不動,萬一中不了簽,回去也能夠還了賬;剩下的不到2000元全買認購證。賭一把唄,如果能夠中簽,就不但能賺回這2000元,而且能大發一把。”兩個人第二天就購買了66張認購證。
接下來的日子卻越來越艱難,對於在讓海需要花多少錢心中一點譜都沒有,一個星期後,找了一家看上去還算幹淨的小旅館勉強住下來等待。又過了幾天,兩個人光出不進,連借來的4000元都已經開始動用了,而離認購證的首次搖號還有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兩個人開始坐立不安起來。
一日傍晚,吃了好幾天方便麵的兩個人終於忍不住了,她們走到淮海路附近的一個小館子裏要了兩碗餛飩解饞。就在吃餛飩的當口,聽到旁邊一桌北方人議論說每10份連號的認購證在黑市上已經賣到了7000多元。當晚,陸景珧覺得這麼耗下去不是事兒,既然連認購證都賺錢,不如賣掉一部分,至少可以維持到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