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創新進入怎樣的“新常態”?
封麵文章
作者:李靖
商業需要更加深入的、精致的、沉浸式的創新
隨著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當前所有的行業都在發生變革,行業的邊界正在被打破。
例如,雕爺不僅做了牛腩,還做了烤串、下午茶、煎餅,甚至美甲;小米做了手機,做了電視,做了農業,還要做汽車、智能家居;羅永浩做了手機……在2015年,生活服務的O2O也將重新解構商業創新模式。
過去,企業用行業差異做競爭壁壘。但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滲透,重新構造了企業的邊界。軟件與硬件的融合,娛樂和時尚元素的融入,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等等,都在重新劃分新的行業勢力範圍。
品牌要和內容一起“流動”
在壁壘越來越少的2015年,“內容營銷”以及基於消費者的場景、心靈共振的生活故事的營銷或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品牌要和內容一起流動起來,而創造一切好的內容是讓品牌流動的核心。
“存在感”和“流動性”兩個維度都成為考量品牌建設的重要維度。“存在感”是在樹立品牌認知度,“流動性”則是讓品牌更有活力。流動的品牌不僅僅是單方麵提高其品牌的聲量,更要讓品牌信息可以被更多的人主動傳遞。
因此,承載有意義的有趣味性的品牌內容成為品牌打造的重要工作。讓品牌內容在不同的媒體平台和消費族群中都能得以流動和傳播,是所有的品牌都要去思考的。
“新常態”下的五大商業機遇
2015年,中國經濟將進入“新常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會更加理性。因此,新常態的背景下,商業需要更加深入的、精致的、沉浸式的創新。
如下幾個機會值得企業關注:
第一,微城市崛起中的發展機遇。過去中國的城市都在追求大而全,但同質化嚴重。現在,微小的差異和獨特性將讓很多中小城市散發魅力,也是微城市的生機所在。企業要思考如何躋身於微城市生態圈,找到自己的優勢和故事,讓你的企業和城市的產業同步。
第二,亞文化的挖掘。消費文化正從以內容、興趣、社交為中心,分解出更多的亞文化。滿足不同亞文化群體中個體認同的表達和需求,成為微社群的商業基礎。
第三,精致的品質消費市場。今天的中國消費者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簡,消費者要的不是看得見的符號,而是摸得到的精致。販賣具有標榜意義的符號將不再能打動消費者,消費者的自我世界與品牌的鏈接越來越重要。
第四,個人的生活智能化和互聯化。每個消費者都在尋求個人的智能化生態係統。對企業來說,開發出與這些獨特生活需求和生態係統匹配的產品成為值得關注的領域。
第五,娛樂經濟與娛樂營銷。所有行業都將是娛樂業的趨勢在加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要賦予消費者心理的愉悅和滿足感。而隨著80、90後已經成為中國消費主力,他們對於參與感的要求加劇,商業要融入娛樂的元素,才能打動年輕人,營銷同時也是“秀場”。
責任編輯: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