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說張青山就是張青山,真的動起腦子,專心致誌的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是絕對能做到謀定而後動,並且張弛有度的……說的更直白點,這就是一場心理戰,不僅要鬥智鬥勇,還得計謀跌出。
這三天來,表麵上看去,張青山對那倆小鬼子什麼也沒做,甚至是不聞不問,甚至連那兩個小鬼子看過來的敵視、疑惑、好奇等複雜的眼神,他也絕對是直接無視,絕對做到了冷臉相待的地步。
可暗地裏,他作為導演,暗暗地安排著一切,密切關注著倆小鬼子一舉一動。
而木有春作為主演,替他出麵,並做著情報搜集、出謀劃策的助手:木有春還和以往一樣,跟倆小鬼子喝酒吃肉聊天,並且,在張青山的指示下,他絕對不會主動跟倆小鬼子提及張青山的事。而如果倆小鬼子主動問的話,也盡量是含糊其辭……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利用對方的好奇心,達到‘引狼入室’的計謀,讓對方乖乖地主動接近自己。畢竟,大家現在都是在一個屋簷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要是某個人行為有點出奇,但又不是特別出奇,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而人一旦有了好奇心,是很難忍得住的,必然會在這個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滿足好奇,而這,就必定會直接跟對方接觸,從而打消了別人主動接觸過來所帶來的本能的懷疑與抵觸心理。
這就是張青山要的:我不接觸你,免得引起你的抵觸,但我通過別的,引起你的好奇,讓你來主動接出來,從而主動打開你心裏的防線,這就叫張弛有度,以退為進!
倆小鬼子第一次見到張青山的時候,張青山可是如眾星捧月般的出現,一看就是個手握實權的領導,並和現在這個天天一喝就醉,醉醒再喝的小鬼子還爭論了一番,給倆小鬼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可以肯定,另一個小鬼子,當時肯定是在裝暈)。所以,對於張青山居然跟他倆成了‘鄰居’,鐵定十分好奇——為什麼?
同時,從正常的角度說,他倆心裏也肯定認為,張青山是帶著特殊目的來的,比如說勸降他倆,然後從他倆口中知道日軍的秘密等等。所以,在好奇的同時,他倆心裏也必然有著高度的防備心態……張青山也確實是帶著目的來的,他倆也判斷的對,但問題是,很多事,換個角度,換一種思維,甚至換一種手段看、去想、去做,得到的結果往往會大相徑庭。
就比如現在張青山所做的。
第一天,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無比耐心的開始吊著這倆小鬼子的胃口,同時,也專心致誌地去寫檢討和報告——師部派來的人就要到了,先前也讓自己寫一份事情的詳細報告,這兩方麵都得做好準備。現在,正好趁機安心下來寫報告。
晚上,當喝的微醉的木有春偷偷來彙報白天跟那兩個小鬼子喝酒吃肉聊天的結果。不出張青山所料,這兩個小鬼子對於張青山的到來,隻是看似偶爾,實則都是趁著大家聊到別的事情時,突然發問一句。得到答案後又輕易的轉移話題,過不了多久,在大家聊的高興的時候,再這麼突然問一句……準確的說,關於張青山的事,總共就問了三句話。
“我們旁邊的那個人,是這裏的高級軍官吧?”
“那當然了,他是這個團的團長。”
……
“他叫什麼名字?”
“張青山。”
……
“他為什麼會住到這裏來?”
“因為他犯了一個大錯誤。”
說實話,這個問題,木有春是有意叼對方的胃口,而且很有把握,對方下一句絕對是“他犯了什麼錯?”。可讓他詫異的是,對方聽到這話後,僅僅隻是笑著點點頭,又岔開了話題,不僅沒有問木有春心裏極為期盼的那句話,甚至接下裏都沒有再問一點關於張青山的事情,讓木有春十分失望,也十分鬱悶。
可張青山卻笑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出現,就如一顆石子丟進了魚塘,水下麵的魚不可能沒有察覺而無動於衷。隻是現在屬於鬥誌的時候,所以,比的是智慧和手段,還有耐心……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小鬼子看似不經意,卻突然發問,從正常的角度說,確實極有可能在被問者一時反應不過來的前提下,得到真實答案的幾率是最高的。但是,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這樣別有用心的專心對待的方式,反而暴露出發問者內心對張青山的越發好奇。當然,也說明發問者內心對於木有春是絕對沒有多少信任度的,要不然,就不會采取這種策略性的手段來問問題了。
給木有春加油打氣一番,再給木有春說明一下,明天接觸那兩個小鬼子的時候,小鬼子可能會問什麼,他該如何回答之類的話後,等木有春離開,張青山又開始低頭寫報告,仿佛今天那兩個小鬼子的反應全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一樣,充滿了自信與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