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複雜程度可遠不止如此,林正雖說在岐山求學也有一段時間,但是對於京都的局勢,卻是完全不清楚。
不過他在聽了賈嘉的話後,倒也知曉了一些有用的消息,例如當今天子偏愛道家,這一次科舉的考官,乃是法家出身等等。
賈嘉跟林正不同,他身為名士之後,當今天子恐怕早就已經聽說過他的名字,因而參不參加科舉對他來說顯然意義不大。
因而賈嘉等人如今談論的,更多的是天下的局勢,林正對這些並不太了解,因而壓根就無法插上嘴。
倒是突然間林正聽說了賈嘉說起聞香教,頓時引起了林正的興趣。
“朝廷征召無數高手前往圍剿聞香教,至今已經快一年,雖然殺了不少聞香教妖人,但是卻從不曾見過他們的匪首,若是再繼續打下去,恐怕於國不利。”
“聞香教不過是疥癩之疾,而北方的匈奴卻是我漢朝的心腹大患,據傳去年匈奴再次犯我大漢邊境,劫掠無數,而朝廷卻沒有任何表示,一門心思放在聞香教等身上,實在令人寒心。”
樊他廣這時候突然出聲反駁道:“這話我就不愛聽了,你也說匈奴是心腹大患,那是一兩年能夠解決的嗎,而這所謂的聞香教,卻是能夠輕易解決掉,不將他們解決了,如何能安心對外。”
匈奴,林正聽到這個熟悉的字眼,不由得有些訝然,看來不管世界再怎麼變化,一些大勢還是無法避免。
饒是有道聖孔聖這般的存在,匈奴依舊能夠威脅到漢朝,畢竟道聖孔聖再怎麼厲害,也僅僅隻有一人,想要解決匈奴,靠的還是漢朝千千萬萬的百姓齊心協力才行。
沈淩卻不管他們的高談闊論,自顧自的飲用起麵前的美酒佳肴,吃的那叫一個歡暢,劉躍因為身份敏感,不敢跟他們一起談論這些事。
朝廷如今的形勢可遠要比林正想象中複雜,因為百家爭鳴的緣故,百家之間的爭鬥在朝堂上同樣上演著。
別看儒家在朝中的官員人數最多,但是掌握住實權的卻並非是儒家,而是法家跟道家,至於兵權,卻一直都是在兵家的手中。
因而許多決策性的事情,根本由不得儒家出聲,儒家在整個天下的確勢大,但也正因為勢力太大,而使得連當今天子對儒家都有了戒心。
否則的話,孔聖又何必閉關不出,儒家這麼多的大儒,又為何不受重用。
聽著賈嘉他們的談論,林正心中的一些迷霧卻已經開始逐漸明朗,隻不過卻並不曾出聲插話,隻是賈嘉卻不想放過他,他跟樊他廣爭論不下,突然拉上了林正。
“林兄是岐山高足,不知對此事有何見解。”賈嘉雙眼帶著莫名的意味看著林正。
而樊他廣這時也將目光放在了林正的身上,林正有些意外,難道他的意見有這麼重要不成。
正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林正如今還不太清楚自己的名聲已經到了什麼樣的一個程度。
賈嘉雖然是名士之後,但是論起名氣,恐怕還比不上林正,畢竟林正的背後可是岐山,岐山的高層甚至還未林正特地的造勢,如今林正的名氣,比起他們這些隻在京都的人可要大的多。
否則的話,沈淩也不會介紹他這些勳貴朋友給林正認識。
林正見他們拉上自己,心中略有不快,你談你的大勢,他喝他的酒,好好的幹嘛扯上他,既然賈嘉已經開口,林正也隻能隨便應付兩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這段話乃是春秋左傳,乃是孔聖所著,意為華夏以外的人不圖謀中原,夷人不觸犯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
原本這句話的涵義是孔聖勸慰當年當權者的話,乃是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而放在這,卻被賈嘉理解為林正是在支持他,殊不知林正隻是正好想到這兩句,他所修煉的功法便是以春秋為基礎而領悟,因而下意識的便想起春秋。
賈嘉本就是儒家子弟,林正這兩句話,更是得到了賈嘉的認同,當即拜服道:“林兄果然大才,竟然一語道出我心中所想。”
林正卻是摸了摸頭,他這一番插科打諢,反而正中了賈嘉的下懷,頓時將林正引為知己,登時將樊他廣給拋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