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我不再愉怕任何困難——逆境心理學(2)(3 / 3)

第三天的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無論按A板還是B板,都會被電擊,不再有肉骨頭。小狗在很努力地嚐試了若幹次後,終於學“乖”了,趴在地上不肯按任何一塊木板。第四天,兩塊木板的功能又被調整過了,隨便按哪一塊板都能得到吃的。但當饑餓的小狗再次進入實驗室後,實驗者等了又等,學“乖”了的小狗卻不再作任何嚐試了,它隻能餓得嗷嗷叫,卻沒有任何改變這種狀況的舉動。

實驗中這隻小狗的表現叫做“習得性無助”。“無助”指的是小狗什麼都不願意嚐試的狀態,但這種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實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像第三天那樣,對小狗所做的任何嚐試均報以電擊而沒有任何肉骨頭的話,小狗就不知道什麼才是被鼓勵的行為,因而變得無所適從,並從根本上失去自信。

同樣是一個現象,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習得無助的可怕:馬戲團裏的小象被用一根細繩拴著,它使勁地掙紮、嚐試,卻始終擺脫不了束縛,日複一日……終於有一天,它明白了:自己不可能擺脫這根繩子。於是,它放棄,不再嚐試。當這頭小象長成大象之後,人們會很驚奇地發現,拴它的依然是那根細繩,隻需它輕輕一拽就能擺脫的繩子,可是這頭大象就這樣乖乖地待在那裏,任由繩子束縛著自己……馬戲團的人正是利用了習得無助現象管理著這頭大象。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經曆的失敗太多,體驗到的成功太少,或者根本就沒有體驗過成功。習得性無助使得個體表現出絕望、沮喪、害怕、退縮、被動、抑鬱、神經過敏,不再積極努力避開逆境,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毫無用處的徒勞掙紮,他們認輸了,等待命運的安排。因此,我們要注意,不要讓抱負水平與自己的實際能力差距太多,以免經常性地受到挫折,從而引發習得性無助。

了解了習得無助的原理及影響,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一定要認識到自己是不是處於這種狀態,不要讓自己像那隻小狗和可憐的大象一樣。其實,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如死灰。

成長加油站133:參加“吃苦”鍛煉利用假期,參加一次“吃苦”鍛煉。如支農、遠足、野營、登山、自炊、拉練、軍訓等社會實踐活動。

主動“自討苦吃”,自我錘煉。

破除自我設限的心理障礙在現實生活中,“習得性無助”現象也是相當普遍的。從生到死,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曆著種種艱難險阻,會遭遇到各種不同的失敗與挫折,甚至是不幸。如先天性疾病、上學時學習成績下降、升學考試失敗、失戀的打擊、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誤或下崗失業、不良人際關係、晚年孤獨、體弱多病甚至身患不治之症,等等。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就破罐子破摔了”、“我沒有希望了”、“我聽天由命吧”……這就是當人處在無能為力的情形表現出來的“習得性無助”狀態。他們也曾經滿腔熱情,屢屢去嚐試成功,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再用曾經的熱情去追求成功,而是自覺降低成功的標準。這就像上麵實驗中的小狗一樣,被“擊”怕了,不敢再去嚐試成功。

要克服這種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出現,首先必須破除自我設限的習慣。事實上,隨著我們的不斷努力和條件的不斷改變,原來的種種限製可能會變成一扇虛掩的門。這時我們唯一需要突破的,就是觀念,也就是自我設限的心理障礙。

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會的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姆·海因斯撞線後,指示燈立刻顯示出9.95秒的字樣,全場轟動,海因斯也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通過電視向全世界轉播,可是由於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說了句什麼。

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個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回放墨西哥奧運會的資料片,再次看到海因斯自言自語的鏡頭時,他想,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百米賽道上突破10秒大關,海因斯在看到記錄的那一瞬間,一定說了一句不同凡響的話,這一新聞點,竟被上千名記者給漏掉了,實在是一大遺憾。於是他決定去采訪海因斯,問他到底說了句什麼話。

當記者提起16年前的事時,海因斯想了想,說:“我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的!’”

謎底揭開後,海因斯又繼續說:“自歐文斯1936年創下10.3秒的百米賽記錄後,醫學界的權威們斷言,人類的肌肉纖維所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每秒10米。大家相信這一說法,但我想,即使無法突破10秒,我也應該跑出10.01秒的成績。於是,我每天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公裏。當我在墨西哥奧運會上看到自己9.95秒的成績後,我驚呆了,原來10秒的這個門不是緊鎖著的,它是虛掩的。”

是的,門是虛掩的。更大的價值總是被少數人發現並占領,這源於他們轉換思路,善於去發現並敢於把握。

生活中,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曾經在人生路上經曆過某些挫折,便在再遇到同樣的困難時習慣性地選擇回避,喪失了挑戰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