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決定於他是否有責任感,因此,無論我們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都要勇敢地說:“我犯了一個錯誤”,“我錯了”。
在營救駐伊朗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後,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電視裏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麵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
一個人要對自己犯的錯誤做出解釋,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但是隻有我們敢於承認所犯的錯誤,他人才會對我們刮目相看。由自己主動認錯,總比別人提出批評後自己再被迫認錯更能得到別人的諒解。
生活中誰都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領袖、偉人同樣會犯錯誤。但是犯錯誤並不等於是犯罪,因此做了錯事並不可怕,主要在於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這樣自己才能不斷地進步、成長。而且,一次錯誤並不會毀掉我們今後的道路,真正會阻礙我們前進的,反而是不願承擔責任、不願改正錯誤的態度。
成長加油站124:“優點箱”和“缺點箱”
找兩個盒子,大的是“優點箱”,記錄每天學了什麼新本領,有什麼進步,做了哪些好事;小的是“缺點箱”,記錄自己身上有哪些缺點,做了哪些不該做的事。(兩個箱子一大一小,寄寓了美好心願:優點越來越多,缺點越來越少。)每個月打開一次,然後進行總結和反思,並且要求自己在以後多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古人曾說,“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意思是:學習做人,凡事要自己責備自己,切莫責備別人。若別人不能滿足我的意願,那自然是我沒有足夠的肚量;若是我不能滿足別人的意願,自然是我自己沒有能力。時時刻刻能自我反省,自己的才能和德行沒有不進步的道理。
很多人在麵對問題時,常常是責怪他人的失誤,卻看不見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例如,有人在麵對問題出現後,總是說:“我不是故意的”、“這不是我的錯”、“本來不會是這樣的,都怪……”找借口、指責別人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習慣於把責任全推到別人身上,自己則撇個幹幹淨淨,結果是在互相指責中錯失了成功的機會。
一個人如果能隨時反省自己,詰問自己過去的轉變,就可以看出以往看待事物的觀點是對還是錯。若是正確,往後當然可以繼續以此觀點去麵對事物;萬一是錯的,也可以加以修正。如此,就可以幫助你以正確的觀點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宋朝名臣包拯,有一次斷錯了案,將邊關元帥狄龍誤判為謀殺太子的凶手,把狄龍的妻子、先鋒官段紅玉也召了回來。幸虧包拯義子包貴一再勸阻,他才重新查訪,終於發現是個冤案。真相大白後,包拯嚴以責己,當著狄龍夫婦之麵,親請禦刑,並要求包貴對他按法論罪,以儆百官。包拯這種認錯自責的態度,一直為後人傳為美談。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這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學會責己自省,正視自身的弱點,才能減少過錯,不斷完善自我。上古時期,帝王堯在訪賢途中,見一農夫耕田時,因牛不聽主人使喚,撒野狂奔,主人便用鞭子抽打自己。堯詫異地走上去問農夫:你為何不抽牛,反而抽自己?農夫說:怪我調教無方,抽己自責,以尋求好的治牛之策。那位農夫後來繼承了堯之帝位,他就是舜。
承認錯誤、勇擔責任應從小錯開始。仔細地觀察我們會發現,成功者從來不會因為錯誤小就放過錯誤,他們都會更加認真地對待。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如果我們能換一種態度,時常反省自己,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紀連海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曆史教師,他的成功與其能經常責己不無關係。紀連海在平時上課時,如果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他不會去責怪學生的頑劣,反而會自責,覺得自己實在是一個差老師:“為什麼把我的學生講睡著了?我的課怎麼就吸引不了他呢?”正是因為他經常反思自己的問題,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他的講課方式漸漸地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並最終走進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師。
人無完人,即使自己已經很優秀了,但總還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因此,我們必須時常進行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錯誤,揚長補短。這一點對保持已經取得的成功和爭取更大的成功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