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輕鬆快樂的每一天——情緒心理學(1)(1 / 3)

(一)ABC理論:理性地認識負麵情緒

如果有人問你,你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嗎,你可能說:情緒怎麼能隨便控製呢?有高興事就樂,有傷心事就悲。這是人之常情嘛。

ABC理論告訴我們,其實情緒是可以控製的。

艾裏斯的ABC理論心理學家認為,片麵、錯誤的認知方式和非理性觀念,往往是個體產生自卑、焦慮、抑鬱、恐懼、冷漠等不良情緒的根本原因。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裏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ABC情緒理論”。在此理論中,A指誘發事件;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指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艾裏斯認為,某個事件是否引起人的情緒惡化,不在於這個事件本身,而在於人們對這個事件的不合理認知。他把誘發事件稱為“A”,把人對事件的認知、解釋和評價稱之為“B”,把事件引發的情緒狀態和行為稱之為“C”。人們通常認為,A導致C,即人在遇到某個事件後的情緒狀態和行為反應是直接由這個事件本身引發產生。但艾裏斯認為,誘發情緒惡化的事件A隻是引起人們的情緒反應C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事件的看法認知和判斷B才是引發其情緒惡化的原因。

例如,有兩個人同樣參加一次考試,結果兩個人都沒考好。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為什麼?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隻是試一試,考不好也沒關係,爭取下次考好就可以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考好,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有一個很多人都熟悉的故事:

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在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個秀才心裏立即“咯噔”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觸黴頭,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這個倒黴的棺材。於是,他的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後,那口“黑乎乎的棺材”一直縈繞於腦際,揮之不去,文思枯竭,結果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那個“黑乎乎”的東西,當時,他的心裏也“咯噔”了一下。但他轉念一想:棺材,官……財……,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財”嗎?好兆頭啊!看來今天我要鴻運當頭了,一定高中!於是他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後,文思泉湧,果然一舉高中。

第一個秀才看見棺材後認為是“觸了黴頭”,導致情緒不好,在考場上文思枯竭,落得個名落孫山的結果;而另一個秀才看到棺材後認為是“好兆頭”,情緒高漲,在考場上文思泉湧,結果金榜題名。麵對同樣的情境,這兩個秀才由於認知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個故事正好驗證了艾利斯的“ABC理論”。

艾裏斯認為,人是理性的,同時又是非理性的。在遭遇某個事件時,必須盡量避免那些不合邏輯或有失理性的思考角度和思維方法。隻有理性地思索和認識,學會建立冷靜的理性思考和合理的認知結果,才能減少甚至消除不良的挫折反應。

成長加油站76:自我剖析法為了減輕生活中各種困擾給自己造成的緊張感,你可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和自己交談:

(1)究竟是什麼問題在困擾著我?

(2)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

(3)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能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

(4)什麼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

通過這種簡單而理智的分析,你會更容易也更快地擺脫緊張的情緒。

不斷調節自己的情緒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失敗而跳樓,也有人會因為戰勝失敗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有人會因為對手強大而畏懼,也有人會因為挑戰對手而使自己快速成長;有人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抱怨產品、抱怨公司、抱怨顧客,也有人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創造出大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與新服務;有人會因為受不了上司的嚴厲而每每跳槽走人,也有人會因為“嚴師出高徒”而使自己能勝任更加複雜的工作,最後不斷晉升到高位。

所有的一切皆驗證了艾利斯的理論,也正如叔本華所言:“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很多時候,並不是對手戰勝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打敗了自己。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承擔最終的結果。要想使事情往好的方麵發展,一定要有積極的態度或者說是情緒。一個消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會找到消極的解釋,並且總能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最終得到消極的結果。接下來,消極的結果又會逆向強化他消極的情緒,從而使他成為更加消極的思維者。而積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能找到積極的解釋,然後尋求積極的解決方法,最終得到積極的結果。接下來,積極的結果又會正向強化他積極的情緒,從而使他成為更加積極的思維者。

一隻雞蛋落在地上,它悲傷地哭道:“我完了,我這隻倒黴的蛋。”接著就粉身碎骨,壯烈犧牲了。

一個石頭落在地上,他憤怒地大叫:“誰敢跟我作對?你硬,我比你更硬!”它把地麵砸了個窩窩,但他自己也永遠呆在那個窩窩裏出不來了。它氣急敗壞,但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