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丹尼士,曾慘無人道地從孤兒院挑選了幾名發育良好的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中喂養,幾乎隔絕了與外界的任何接觸,從小得不到一點來自外界的刺激。這些嬰兒的智力發育漸漸地出現了停滯狀態,甚至到了白癡的程度。另外,60年代有位心理學家對伊朗德黑蘭一個孤兒院的嬰兒,進行了觀察和研究,發現那的嬰兒由於缺乏正常的環境刺激,約一半的孩子到2歲才能坐起,85%的孩子長到4歲仍不會獨立行走。這時,如果立即改變環境,給以適當的刺激,情況就會大為改善。這說明了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起著多麼巨大的作用。
環境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影響,道理也不難明白。大腦是個接受、分析、綜合、貯存和發布各種信息的裝置。如果它所接受或發布的信息越多,量越大,大腦的分析、綜合或貯存的活動也就越頻繁,給大腦鍛煉的機會也就越多,它就會愈用愈發達。所以說,腦子愈用愈靈。一些有益的遊戲、玩具,正常的學習與教育,本質上都是良好的刺激或信息,是給大腦以完善的訓練,使大腦能具備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能力,智力隨之也得到發展和提高。因此,家長除了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孩子善於吸收不同環境中的各種信息,從而充分發展智力。
幫助擴大孩子的交往
在過去,一般家庭中都有幾個兄弟姐妹,哥哥姐姐總是為弟弟妹妹做著榜樣,因為孩子與孩子在一起接觸多,所以對弟妹的影響也大。今天,各家各戶獨生子女多,住宅式樣變化大,高樓層多,一門一戶,小家庭化,互不往來,3歲以內的小兒在家庭居多數,孩子(尤其2歲內的)也常常處在孤獨的生活之中。然而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他總想找到小朋友與他一起玩。再長大一些,他會感到總在父母的保護下生活太單調。因為人也和其他動物一樣,在嬰兒時期,通過與年齡相仿的嬰兒接觸,漸漸地意識到除自己以外還有其他的東西存在。日本學者河合雅雄教授說:即使猴子等動物也存在被保護和保護的兩種界限分明的狀態,而不能平等,隻存在小猴集合成群以後,才進入一種反抗期,萌發了一種離開父母的獨立性。教授又對孩子做了實驗。他將孩子分為兩組:一組是依靠母親教育的小組,另一組是集體生活的孩子小組,將兩組加以比較後認為,在集體中教育出來的孩子組要正常、要好些。他還指出,集體盡可能由相仿年齡的小兒組成更好些。這就是說相仿年齡的小兒在一起更有共同語言,更能進行有趣味的玩耍和說話。因此,擴大孩子的交往,讓孩子和年齡相仿的同伴一起玩耍,能更快地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
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孩子長到2~3歲,身心都處在迅速發展的階段,這時候走路亦逐步穩起來了,並可用語言同他人交往,已具備進入幼兒園的條件了。這時應該送孩子去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利於孩子身心各方麵的發展。然而,有些父母卻不為孩子積極地進幼兒園作準備,而是顧慮重重,認為3歲太小,生活能力差,到幼兒園去,一個老師要管20來個小孩,舍不得。甚至有時在孩子不聽話時說:“你調皮,不聽話,送你去幼兒園。”以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使孩子不理解去幼兒園會發生什麼情況,就會對幼兒園產生懼怕心理。
這裏舉兩個實例。有一位母親在送孩子入幼兒園前,先讓孩子對入幼兒園進行心理準備。她事先與幼兒園聯係,在孩子入園之前,她帶孩子去觀摩幼兒園的生活,幾次之後,孩子向媽媽提出要求,“媽媽:你什麼時候把我送進幼兒園?那兒真好玩,有那麼多的娃娃在一起玩。”孩子在家裏再也呆不住了。當媽媽將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後,孩子高高興興地很快就適應了集體生活中的各種規定,接受了幼兒園的教育。
農村的孩子怎樣呢?有一個農村幼兒園,剛建立時孩子來得並不多,幾天以後孩子越來越多,原來規定是收3歲以上小兒,卻發現有兩個小孩還不滿3歲,天天與同村的孩子來到幼兒園門口,並眼淚汪汪地站著,保育員告訴他:“你還小,明年再來吧。”他們哭著說:“不走,我們也要來這兒學唱歌,聽講故事……願意和哥哥姐姐們在一起。”終於這兩個孩子感動了幼兒園領導,同意他們入幼兒園的小班。這說明,孩子是願意過群體生活的,關鍵是父母能不能了解兒童心理的特點,放心地讓他們去獨立生活。
可是也有的孩子,受了父母不良教育的影響,依戀他們熟悉的家庭環境,不願離開親人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尤其家長給予獨生子許多優越條件,孩子不愛勞動、自私、任性,什麼都是他的,怕困難,不合群,偏食,多病等,這樣的孩子到哪兒都會不適應。應當說孩子的這些弱點是從家長那兒來的,是可改變的。惟一的辦法,是讓他們進入集體生活中去。因此在孩子2歲起就要為進幼兒園做好一切準備。讓他自己動手,吃飯、穿衣、結鞋帶等等,溺愛是有害孩子的智力開發的。
進入集體生活將會使幼兒得到體格鍛煉,並豐富他們的知識,擴大他們的眼界,引導他們認識周圍的自然環境,觀察樹木、花草、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等等,開發他們的智力。
幼兒時期個性正在形成,並且已出現種種傾向,如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呆板,有的急躁,有的溫和,有的對同伴友愛,有的不合群等。所以在幼兒個性形成時期父母與幼兒園要互相合作,給以良好的品德教育,在他們的小心靈中撒下優良品德的種子。否則壞的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再進行糾正就很困難。
家長要教育孩子想到別人,關心別人,不要老是隻想到自己;要尊敬老人,愛父母,愛老師,同小朋友要友愛相處;要愛惜物品,愛惜糧食,愛護公物;教育他們愛勞動,愛科學;不撒謊,對人有禮貌;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身體清潔,不亂吃零食,不挑食;不亂發脾氣;不拿別人的東西。
向幼兒也要進行美的教育。幼兒最愛鮮豔的色彩、生動而有趣的事物,美育對幼兒有特殊的教育效果。可以利用唱歌、跳舞、聽音樂、畫圖、聽故事、看各種藝術表演等教育形式來影響孩子,逐漸地讓孩子學會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培養孩子具有高尚的情操,對美有欣賞的能力。
了解嬰兒生理特點的好處
1.外觀特點
新生兒皮膚呈粉紅色,皮膚表麵有一層薄白色胎脂。足月兒胎毛不多,僅額麵、骶尾部可見;胎毛多,未脫落表示未成熟。由於新生兒的皮膚細嫩,毛細血管豐富,保護功能不強,稍不注意容易損傷,細菌感染後容易發生膿皰瘡、癤子和其他病症。新生兒頭顱較大,頭長占身長1/4,顱縫可能未閉或顱骨邊緣重疊(為產道內受擠壓所致)口腔黏膜光滑薄嫩;牙齦及上齶可見白點,黏液腺阻塞,對吸吮無妨,不可挑破。
2.體溫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完善,體溫不易穩定。因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過多,故須對新生兒注意保暖,防止低體溫,以免引起硬腫症。另一方麵,由於新生兒自身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在炎熱季節,或室溫過高,攝入水分不足情況下容易出現發熱。突然高熱,稱為“脫水熱”。
3.體重
出生後2~4日,由於排胎糞、吃奶較少、排出水分較多等,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比出生時平均下降6%~9%,一般不超過10%。4日後開始回升,7~10日恢複到出生時體重。若下降太多、回升過晚或恢複時間延長,應注意尋找原因並進行處理,如喂養不當、奶量不足等都可影響體重的增長。
4.新生兒黃疸
出生後2~3天的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有的全身皮膚顯著發黃,有的則較輕微,大都於生後8~10天消退,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因為:
。(1)在胎兒時期,氧氣比較缺乏,因此血液中有更多的紅細胞來補償某個紅細胞含水量氧的不足。出生以後,新生兒已能自己吸氧,不再需要過量的紅細胞,於是過量的紅細胞被破壞,產生了過量的膽紅質。
(2)肝功能尚未成熟,不能把全部過量的血膽紅質變為肝膽紅質,以致堆積在血液中,把皮膚和黏膜染成黃色。黃疸的出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黃疸較重,皮膚黃色遲遲不退,應就醫診療。
5.新生兒消化道
新生兒的胃最初隻能容不足30毫升的流食,兩周內可逐漸增到50毫升左右,新生兒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故常見新生兒哺乳後溢乳或吐奶。出生後12小時開始排出糞便,呈深綠色或黑色黏糊狀,稱為“胎糞”,它是胎兒在子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角化上皮和腸道分泌液、膽汁等的混合物,以後隨著哺乳,轉為過渡性糞便,逐漸轉黃色,胎糞約於3~4日內排盡。若出生後24小時尚不見胎糞排出,應檢查嬰兒肛門、腹部,有無肛門閉鎖或其他異常。
了解新生兒嘔吐誘因
新生兒因喂養不當常會發生嘔吐。但若反複嘔吐或嘔吐不止,則應考慮是疾病造成的。常見的引起新生兒嘔吐不止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先天性食管閉鎖
本病多發生於早產兒。患兒吃多少吐多少,並流口水。喂乳後有嗆咳,顏麵呈青紫色,可很快出現氣喘、呼吸困難、口唇發紫等類似肺炎的症狀。治療本病的惟一方法是采取手術法解除閉鎖。
2.先天性腸閉鎖
即小兒在胎內腸管就閉鎖不通。懷有這種病孩的孕婦一般腹型過大,有羊水過多現象。腸閉鎖包括十二指腸閉鎖、小腸閉鎖和結腸閉鎖。患兒出生後第一天可正常吃奶,1~2天後反複發生嘔吐者,多為十二指腸閉鎖,生後2~3天出現反複嘔吐者多是小腸閉鎖,腸閉鎖患兒的嘔吐物中有膽汁,有時還有胎便;患兒上腹部膨隆,下腹軟癟,在腹部可見到胃腸的形狀及蠕動波;患兒不排便,而排少許灰白色黏液或是飯粒樣便。本病也必須手術治療。
3.先天性肛門直腸閉鎖
這是由於胚胎發育不良或異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患兒肛門完全閉鎖,有的合並直腸前庭瘺、直腸會陰瘺或直腸陰道瘺,男孩還有直腸膀胱瘺等畸形。如果新生兒進奶3~4天後不排便,出現腹脹和嘔吐,開始吐物為奶汁、膽汁,後為糞便。應檢查一下肛門,如為直腸閉鎖,需手術治療。
4.幽門痙攣
其嘔吐特點是嘔吐時間不規則,呈間歇性,每次嘔吐量不多。隨著小兒的發育,嘔吐可逐漸減輕,孩子發育不受影響。嘔吐嚴重時可口服0.1%阿托品溶液。
5.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主要由小兒幽門周圍的肌肉肥厚造成的。其特點是出生後頭兩周吃奶不止,而在生後2~3周時,吃奶不久便呈噴射性嘔吐,嘔吐物可噴出數十厘米,嘔吐物中可有隔夜的奶,但無膽汁。嘔吐症狀可隨月齡增長而加重,同時患兒體重逐漸下降。此病也需手術治療。
6.先天性巨結腸
病因主要是直腸肌肉間的神經節細胞缺損或發育不良,造成了直腸上部的結腸擴大。患兒先是腹脹,以後發生嘔吐,初期吐的是奶汁、膽汁,之後吐糞便。腹脹如鼓,通常不能排便,需灌腸後方可排出。糞便積存時患兒便嘔吐,吐出後嘔吐即消失。此病需經直腸測壓或鋇灌腸X光照相才能確定診斷,然後根據具體病情決定采取用保守療法還是手術治療。
能引起新生兒嘔吐的疾病還有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環狀胰腺及新生兒顱內出血等,但較少見。總之,新生兒嘔吐,尤其是反複頻繁嘔吐切不可等閑視之。
嗬護新生兒的臍帶
新生兒的臍帶是嬰兒與母體最後相連的證物,在出生後數日會變為黑色,繼而在1周到4周之間脫落。
為加速愈合及防止感染,要注意保持寶寶臍帶部位的幹燥,盡量接觸空氣。
下列幾點有助於此:
(1)包尿片時,將前端往下摺到肚臍以下,同時讓上衣往上翻,以使得肚臍能直接與空氣接觸。
(2)在臍帶完全脫落前,避免盆浴。擦澡時亦須防止沾濕該部位(若沾濕,務必用酒精及碘酒清潔幹燥)。
(3)用棉花棒沾酒精(棉花棒須經消毒)輕拭傷口,可保持該處清潔幹燥。
(4)若該部位變為紅色,要趕快通知醫生。
新生兒臍帶異常情況的處理
現在因斷臍而釀成的新生兒破傷風、敗血病死亡的病例已經很少了。不過有的剛當父母的對新生兒肚臍的護理還是不太明了。
具體措施是:臍部局部保持幹淨清潔,不可潮濕,更不能被大小便汙染,不可隨便擦、蹭,在未脫落的日子裏應該用0.75%碘酊或75%酒精輕擦,每天1~2次,如果發現臍部及周圍皮膚發紅、有臭味、有膿、有血,則就是新生兒臍炎了,必須上醫院看病。由於結紮臍帶有各種方法,所以臍帶脫落時間不一,有1~2天的,有5~7天的,10天以上不脫落的應視為有臍炎存在,當幹痂掉落後,傷口是淡紅色,新鮮的表麵,這時仍然應保持幹淨清潔。
有時臍帶脫落後還會遇到異常情況:
(1)臍眼傷口上可見到一個小米粒大小的小眼,還可見到一顆鮮紅肉芽腫塊,時不時流出一點淡淡的血水,這叫臍茸。塗擦外用藥不管用,到醫院醫生用1%的硝酸銀燒灼(千萬別自己處理),燒灼不掉需切除。
(2)有的臍帶幹痂脫落後,局部皮膚總是濕乎乎的,能濕透所墊的紗布,時不時流1出清亮透明的液體,像水又像汗,還有尿臭味,這是臍眼上有個管子與膀胱相通了,因為該閉合的臍尿管生前沒閉合,所以尿液滲出,並刺激臍周皮膚,還可以見到濕疹、發炎、糜爛,這叫臍尿管開放,必須外科手術切除。
(3)有時從臍眼可見到黃綠色帶有大便臭味的液體,有時還聞到有臭味的氣體,這叫臍瘺,必須手術治療。
(4)有時可以見到臍幹痂脫落後不久形成一個能活動的軟的小腫塊,小如小櫻桃,大如核桃或更大,安靜時可消失,哭時、咳嗽用力時,會鼓起來,用手輕輕一按壓就能壓回去,同時還可以聽“咕嘟”聲,感到有一股氣從小腫塊擠回肚裏去,這就是臍疝,臍疝一般沒有痛苦,如膨脹特別大會腹疼嘔吐。為什麼會形成臍疝呢?因為新生兒腹部肌肉未發育好,就是臍兩側的肌肉沒合攏好,腹部正中是個薄弱地帶,腹內腸子從臍部向外頂出來而形成的,一般在1~2歲,或3~4歲可逐漸縮小及閉合,不用治療。有的人用寬帶捆綁肚子,用膠布固定並粘貼,用錢幣來壓迫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容易損傷臍疝表麵細薄的皮膚,隻要平時穿柔軟的內衣、內褲,不要磨損臍疝表麵皮膚為好,如遇到不縮小,不閉合,到2~3歲以後可以手術治療,手術很簡單,效果也很好。
怎樣給新生兒喂藥
給新生兒喂藥比給大一點兒的孩子喂藥容易,因為新生兒期味覺反射尚未成熟,所以對吃進的各種飲食的味道不太敏感。盡管給新生兒喂藥較容易,但在喂藥時也應該慎重對待。
當新生兒病情較輕時,可將小兒頭和手固定,然後用小匙將藥液放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灌藥,以防嗆入氣管。也可使用奶瓶讓嬰兒自己吸吮而服下,但要注意把沾在奶瓶上的藥液用少許開水涮淨服用,否則無法保證足夠的藥量。
如果患兒病情較重,可用滴管或塑料軟管吸滿藥液後,將管口放在患兒口腔頰黏膜和牙床間慢慢滴入,並要按吞咽的速度進行。第一管藥服後再喂第二管。如果發生嗆咳應立即停止擠滴,並抱起患兒輕輕拍後背,嚴防藥液嗆入氣管。
在喂中藥湯劑時,煎的藥量要少些,以半茶盅為宜。一日可分3~6次喂完,加糖調勻後倒入奶瓶喂用,注意中藥宜溫服。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乳汁衝服藥液,因為乳汁的蛋白質能與許多藥物發生作用,可能出現凝結或者降低藥物的治療作用,甚至影響食欲。當喂一些濃度比較大,味道比較苦、酸的液體藥物時,可適當加一些水使濃度小一些,或適當加些白糖,這樣有利於孩子服藥。在用藥以後,要注意觀察新生兒對藥物的一些特殊反應,以免發生意外。另外,一定要按時按量服藥,不要隨便減少或增加藥物的數量與服藥次數。
給新生兒喂藥宜掌握的技巧
(1)給新生兒喂藥以前,家長不宜給患兒喂乳及飲水要使患兒處於半饑餓狀態,這樣,既可防止惡心嘔吐,又因患兒饑餓,便於藥物咽下。
(2)按照醫囑,先將藥片或藥水放置勺內,用溫開水調勻喂藥時將患兒抱於懷中,托起頭部成半臥位,用左手拇、食二指輕輕按壓小兒雙側頰部,迫使患兒張嘴,然後將藥慢慢倒入小兒嘴裏。
(3)新生兒吮吸能力差,吞咽動作緩慢,所以喂藥時要特別耐心、細致。
(4)有些婦女采取大人吃藥,企圖通過喂奶的方法把藥效“傳”給新生兒,這種做法是不起作用的。因為通過奶液到達嬰兒的藥量畢竟有限,根本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5)不要用捏鼻子的方法硬灌,這樣藥液容易嗆入氣管也不宜將藥物直接倒入咽部,以免將藥物吸入氣管發生嗆咳,甚而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6)如果喂服藥液時,病孩出現嗆咳,要立即停服,並抱起病孩輕拍背部。要防止藥液嗆入氣管,否則容易造成肺部感染或因阻塞氣管而窒息死亡。
(7)喂藥後,應繼續喂水20~30毫升,將口腔及食道內積存的藥物送入胃內,而且,喂藥後不宜馬上喂奶,以免發生反胃引起嘔吐。
(8)要嚴格掌握劑量。因新生兒的肝、腎等髒器解毒功能發育尚未完善,一旦用藥過量,容易發生中毒,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9)有時小兒用藥劑量很小,為了便於準確掌握劑量及減少服藥時有效成分的損失,可先將所服用的藥物與鈣片等對機體無明顯影響的藥物一同研碎、混勻,然後再分出所服用的劑量。
(10)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理想的喂服方法。即采用塑料吸管(比如魚肝油吸管)代替湯匙。將藥液用吸管吸取,再將吸管口放在病孩口腔頰黏膜和臼齒間慢慢擠滴。注意按照吞咽的速度和節律進行,若嗆咳即停止擠滴。
怎樣預防新生兒眼屎多
引起新生兒結膜炎最常見的致病微生物為衣原體和球菌。
1.衣原體結膜炎
衣原體是寄生在細胞內的一種微生物,嬰幼兒期可引起結膜炎和肺炎。感染多由患兒父親尿道炎,引起患兒母親宮頸炎,患兒父母多無症狀,孕母常有羊膜早破史。感染可發生於宮內(即分娩前)及分娩過程中(產時),陰道分泌物汙染。潛伏期為5~13天,比細菌性結膜炎發病晚。膿性分泌物在數周、數月自行消散,結膜不留疤痕,也不累及角膜。預防本病可在嬰兒出生後即點1%紅黴素眼藥水,每天3次,共2~3天,嬰幼兒患病後,治療時間較長,用1%紅黴素滴眼至症狀完全消失,同時口服紅黴素,也可用0.25%氯黴素滴眼。
2.細菌性結膜炎
以淋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麥皮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多見。淋球菌感染來源可在胎兒分娩時傳播,但大部分是由於嬰兒接觸者(父母和醫務人員)汙染的手造成。細菌感染發病早,出生後23天較重,眼瞼浮腫,結膜,充血,分泌物呈膿性,炎症可累及角膜,甚至形成潰瘍而穿孔。
3.淋球菌結膜炎
預防淋球菌結膜炎,可在嬰兒出生後用19/6硝酸銀滴眼,然後用生理鹽水衝洗,減少藥物刺激。對出生後感染的結膜炎的預防主要在接觸小嬰兒的人須先洗手,而且不用被汙染的手及粗糙的布擦洗嬰兒眼睛。眼屎多時,用生理鹽水及清水或3%硼酸水衝洗眼部,自內向外,每天3~4次。根據細菌種類選用含有抗生素的眼藥水,如1%紅黴素、0.259/6氯黴素、0.5%金黴素、0.3%慶大黴素。
新生兒錯誤處置六則
1.忌擠壓乳腺
正常新生兒不論男女,出生後3~5天,乳房可腫大如蠶豆或鴿蛋大小,並可泌乳,係胎兒從胎盤接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所致。多於生後2~3周自然消失,不需治療。如果強行擠壓,易造成感染而發生乳腺炎。
2.正常溢奶誤認為嘔吐
新生兒胃容量小,呈水平位,故易發生溢奶。喂奶後應豎起,輕拍後背,排出咽下的空氣,然後取右側臥位。少量溢乳屬正常現象,不應按嘔吐治療。
3.忌錯棄初乳
初乳是指產後12小時內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顏色發黃,比較清淡,所以有的人認為“初乳”是“壞乳”而白白擠掉。其實初乳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能殺死破傷風杆菌、百日咳杆菌、肺炎鏈球菌的大腸杆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兒麻痹等病毒。
4.忌生理性黃疸誤認為肝炎
新生兒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一般7~14天自然消退,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該現象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所致,使血清內膽紅素蓄積而呈現黃疸,不需治療。有些年輕父母一見小兒皮膚發黃就認為是黃疸性肝炎,到處求醫診治,其實沒有必要。
5.忌誤擦胎脂
胎脂有保護皮膚、防止細菌感染及保溫作用。除胎脂較厚、皮膚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處,需略加擦拭,其他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脫水熱誤認為感染
少數新生兒出生後的第3~4天有一過程性發熱,體溫驟升,有時可達39℃左右,但一般情況良好,夏季多見,若補足水分後,體溫可於短時間內恢複正常,不需治療。有人誤認為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是不必要的。
新生兒流淚是怎麼回事
剛生下來沒多久的小寶寶,一雙眼睛總是水汪汪的,非常招人喜愛,但有的小寶寶眼睛裏的水似乎太多了,總要流出來,用手帕擦幹後沒多久,又會流出來,這就是新生兒流淚不止。父母們多以為是小兒的眼睛發炎了,可是經過仔細觀察,小兒的眼睛並不紅,也不腫,好像很正常,就是眼淚特別多,老是要流出來。原來這是一種叫新生兒淚囊炎的疾病。有的小兒在剮出生時,鼻淚管的下端出口被先天性的一層薄膜封閉,或因上皮碎屑堵塞了淚道,這樣正常分泌的眼淚就不能通過淚道而排出,眼淚隻好從麵頰上流下來,形成流淚不止的現象。絕大多數的新生兒在出生時,這層很薄的薄膜完好無損,過了3~4周以後,會自行破裂,淚道暢通,流淚不止的現象就會好轉,淚液可以通過淚道正常地排出。但如果這層薄膜始終不破裂,仍然堵塞的鼻淚管的出口處,這樣淚液就會不斷地積聚在管腔中,越積越多,刺激管壁黏膜而導致發炎,形成淚囊炎。這種淚囊炎一般影響單側的眼睛,很少影響雙側,除了流淚不止外,有的還有膿性分泌物。如果被確診為新生兒淚囊炎,也不要著急,不要急於去做手術,因為大多數嬰兒在6個月內,淚道仍處於不斷發育的階段,所以應先采用保守療法,治療一段時間,局部滴抗生素眼藥水,並對淚囊部進行按摩,每天做2~3次,過一段時間後,淚道仍不通,可以到醫院進行淚道衝洗,將薄膜衝破。再不行則可采用淚道探通術,用探針將薄膜刺破,使淚道通暢。也有極少數患兒是由於骨部的狹窄或鼻子的畸形造成淚道堵塞,這樣就要考慮用其他方法來使淚道通暢了。
新生兒禿頭怎麼辦
有一些寶寶頭皮光禿禿的,稀稀拉拉長著幾根又黃又軟_的頭發,家人不免為此擔心,到處打聽“治療”方法。
其實,完全不用擔心,更不必治療,因為這是正常現象。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發育到5~6個月時,全身就有了濃密的胎毛,以後再逐漸脫落,出生時就顯得頭發稀少稱為“童禿”。
“童禿”的孩子,到1歲左右,頭發就漸漸增多,到2歲的時候,就和一般寶寶一樣濃密烏黑,再也見不到這種“荒涼”韻景象了。
因此,完全沒有必要采取任何“治療”措施,如塗擦各種名目的“生發精”、“生發靈”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是用來治療成人的禿發症的,對寶寶幼嫩的皮膚並不適宜。
對童禿的寶寶,應注意保護頭發和頭皮,促進毛發生長。首先,應保持寶寶頭發清潔,經常為他們洗頭。洗的時候,輕輕按摩頭皮,但不要揉搓頭發,防止頭發糾纏在一起。可選用嬰兒肥皂,再用清水輕輕衝洗幹淨。洗頭時有些衰老的頭發脫落,也屬於正常現象,不必介意。
此外,充足和全麵的營養,經常的室外活動,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嬰兒身體全麵發育有利,對頭發的生長也有好處。
新生兒的皮膚病變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有許多皮膚病變是暫時的,經過一段時間可以自愈,所以媽媽們不必太擔心。
1.紅斑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3天內,軀體和四肢側出現紅斑,大的大,小的小,形狀也不同,表現光滑,邊緣不清。寶寶吃嚼正常,精神好,不發燒,3~5天可消失。
2.會陰水腫
這種情況女孩較多,大陰唇紅腫明顯,用手指按壓可以出現凹痕,不需治療,幾天後水腫便可消失。
3.色素斑
有的新生兒腰髖部、屁股、背部有灰藍色斑,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用手指按壓不褪色,這就是色素斑,也叫胎生青記。寶寶不痛不癢,到5~6歲時可消失。
4.粟粒疹
有些寶寶出生時在鼻子周圍,前額處,頰部和麵部出現一些黃白色小顆粒,直徑1毫米大小,寶寶沒有任何痛苦,多在滿月時消失。還有一種出現在麵頰部和鼻部的1毫米大小的黃白色顆粒,是由皮脂腺堵塞所致,約半年內即可吸收消失。
5.皮膚顏色改變
少數新生兒出生後身體左半部和右半部皮膚顏色有所不同。身體上部和下部皮膚顏色有所不同,如身體上部皮膚蒼白,而身體下部皮膚鮮紅。這種顏色改變發生突然,寶寶精神狀態和別的健康新生兒一樣,不需要治療,常在數天內自行消失。
6.皮下脂肪壞死
這種毛病與寶寶出生時缺氧有關,所以媽媽在分娩時多有難產史。寶寶出生後數日內,即在肩背、屁股、大腿和麵部出現無痛性皮下硬結,小的和豌豆一樣大,大的和雞蛋一樣大;硬結皮膚呈藍色或褐色,軟硬度和橡皮一樣,用手指推,硬結可稍移動,用手指按,硬結無凹痕。寶寶精神好,吃喝正常,體重正常增長。這種毛病不需治療,一般3~5個月消失,不留痕跡。
新生女嬰陰道血和白帶是怎麼回事
新生女嬰,有的出生後5~7天,陰道有白帶分泌,或者陰道有出血現象。看到這種症狀,有的家長驚慌失措,其實沒有必要。
新生女嬰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她在母體裏時,陰道上皮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而增加,出生後,這種影響突然中斷了,而新生兒本身還沒有受到分泌周期性的作用,增生的陰道上皮就脫落隨分泌物排出,形成所謂的白帶;同樣,子宮內膜脫落排出,就有陰道流血現象。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出生1周年之內,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治療,隻需勤換尿布,不給小兒坐在澡盆中洗浴,保持外陰清潔,2~3天就會自然消失。
如果隨意治療,則有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新生兒忌盲目用退熱藥
新生兒比較容易發燒,這是由於新生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熱功能都較差。當生病、環境溫度改變或喂水不足時,都可以引起發燒,如果此時隨便服用退燒藥,往往會招來大禍。因為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很差,在服用退燒藥後,常可使體溫突然下降,出現皮膚青紫,嚴重者還可出現便血、吐血、臍部出血、顱內出血等,可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因此,退熱藥(如阿司匹林、小兒退熱片、APC等)是新生兒的禁用藥。
家庭在處理新生兒發熱時的最好方法是物理降溫退燒,如暴露肢體、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但需注意的是體溫一旦下降,應立即停止降溫,以防體溫繼續下降而導致體溫不升。
新生兒忌服用哪些藥物
(1)四環素族藥物,該藥物較易沉積於骨組織中,阻礙骨骼的發育,服用數日可使牙齒變黃。
(2)卡那、慶大黴素治療不要超過10天,以免損傷聽神經及腎功能。
(3)鏈黴素對聽神經亦有影響,對腎髒也不利。
(4)氯黴素可抑製骨髓,並發灰白色綜合征。
(5)磺胺類藥物、新生黴素等易引起新生兒黃疸現象。
用按摩來調理嬰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水樣物,是兒科常見病。
如果病情不是很重而小兒吃藥又非常困難,家長可以給孩子按摩,通過調整、改善、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腹瀉停止。方法如下:
(1)讓患兒仰臥,家長用一手掌麵沿逆時針方向揉摩腹部,約15分鍾。
(2)讓患兒仰臥,家長用中指按揉臍部周圍。
(3)患兒取俯臥位,家長由上而下推脊柱及脊柱兩側肌肉隆起處,以發熱為好。
(4)患兒取俯臥位,家長用食指按揉尾骨端50次,再由上而下直推30次。
夏季嬰兒宜做健康準備
盛夏到了,烈日、酷暑、蚊子……寶寶的健康麵臨考驗:中暑、曬傷、蚊蟲叮咬等等。不必著急,下麵的建議把問題一一化解,為寶寶做夏季的健康準備。
1.防暑
寶寶,尤其是新生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差,散熱能力也差,當環境溫度過高時,極易出現高熱,導致呼吸急促、顏麵潮紅、多汗、哭鬧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糾正,還會出現無汗、嗜睡或不吃不哭等症狀,甚至脫水中暑。因此,夏季到來,防暑是第一位的。要想預防感冒,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合適的環境溫度。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適宜,有微微的自然風,但應避免直吹風和過堂風。如果室外溫度超過35度,應適當開風扇或空調,使室內溫度保持在25~30度。但不要讓空調和風扇直接對著寶寶吹。體溫調節係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寶寶容易感冒、發熱和腹瀉。
(2)適當增減衣物。寶寶的衣物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適當增減。必要時可給寶寶量體溫,以觀察寶寶是否過熱。
(3)多喂些水。吃奶的嬰兒,每次喂奶之間要喂些水,大一點的寶寶也要多喝水。
(4)勤洗澡。夏天應該每天洗澡,必要時每天洗2次。洗澡後要及時給寶寶擦幹身體,尤其是皮膚的褶處。要新生兒臍帶未脫落之前,還要及時擦幹臍部,防止臍部感染。
2.防痱
痱子大多發生在大汗之後。生痱子的寶寶常因瘙癢而抓破皮膚,引起皮膚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防痱要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