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嬰幼兒喂養與飲食宜忌(1 / 3)

為什麼母乳勝過奶粉和鮮牛奶

任何品牌的煉乳、奶粉或鮮牛奶都比不上母乳好。這是因為它們缺少母乳獨含的抗體與免疫素。這種抗體和免疫素,可以增加幼兒對腹瀉、咳嗽、感冒和支氣管炎的抵抗力。

對於腎髒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兒,母乳的溫度與濃度最適合嬰兒的需要。而奶粉衝調過淡或過濃,則可能導致嬰兒營養不良或頭腦受損,出現痙攣及頭腦遲鈍等毛病。

現代年輕母親對奶粉、牛奶帶來的弊病並不太了解,由於奶粉、牛奶的普遍使用,已使這些年輕母親認為奶粉、牛奶比母乳更理想。要改變現代母親的錯誤觀念,必須大力宣傳嬰兒吃母乳的好處。

吃母乳能預防哪些疾病

(1)嬰兒吃母乳6個月以上,可以降低兒童時期罹患癌症的危險,特別是淋巴瘤。

(2)吃母乳的小孩,比吃奶粉的小孩不易罹患兒童過敏症。

(3)吃母乳的嬰兒在生下後第一年,中耳炎感染率低。

(4)吃一般奶粉的嬰兒,出生後的前3個月,因細菌感染而住院者,是吃母乳嬰兒的10倍。

(5)吃母乳的早產兒長大後,智商高於吃奶粉的早產兒。

哺乳對於母親也有好處,由於哺乳關係,暫時抑製排卵,而降低罹患子宮癌的幾率。哺乳所產生的荷爾蒙變化,還可以降低得乳癌的危險。

母乳不周期的營養成分有何變化

母乳營養成分可按母親哺乳時的年齡及哺乳期而有所變化。

以母親哺乳時年齡而言,年齡較大的乳母,其乳汁脂肪含量較低,初育母親的乳汁含脂肪、蛋白質量高。

按哺乳期分類,可分初乳、過渡期乳、成熟乳和晚乳4個不同時期。產後12天為初乳,13~30天為過渡期乳,1~9月為成熟乳,10~20月為晚乳。各期乳汁成分都有所變化。

新生兒開奶過晚有什麼危害

按照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認為新生兒要過2~3天才能開奶,在這期間什麼都不能喂。其實,這種做法既無科學根據,又很容易使新生兒患低血糖症。這是因為大多數產婦在臨產前不能按時進食,加之生產時消耗體力,產婦可出現低血糖,勢必影響胎兒的血糖含量。據臨床調查,如果2天後才喂奶或糖水,新生兒血糖含量就明顯下降,可出現哭聲低、麵色發紫、多汗等症狀,嚴重時可抽筋。所以,新生兒宜早開奶,讓嬰兒及早得到熱能供應。對早產兒及吸吮能力較差的新生兒,生後4小時可喂糖水,以預防低血糖。

怎樣給嬰兒定時喂奶

嬰兒由於缺乏自己攝取食物的能力,所以要靠大人安排喂養。喂養方法得當,嬰兒則表現為安靜的睡眠,正常的大便以及沒有不舒服的啼哭,且體重也逐漸明顯增加,很少發生其他疾病。如果嬰兒在上述方麵發生異常,且又不是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那麼,可能是喂養不當,這會造成對嬰兒的傷害。例如,不定時定量給嬰兒喂奶,一方麵造成喂奶次數頻繁,另一方麵會打亂嬰兒消化液的分泌,使其胃腸功能發生紊亂,消化吸收受到影響,長時間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因此,為了保證嬰兒的健康成長,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都必須定時給嬰兒喂奶,以便保持其正常的胃腸道消化功能,以利於嬰兒的發育。

合理定時地給嬰兒喂奶的方法應是:2~3個月,每隔3小時,喂1次奶,每日7次;3~5個月,每隔3個半小時喂奶1次,每日6次;5~12個月,每隔4小時喂奶1次,每日5次。

當然,強調定時喂奶並不意味著分秒不差,當嬰兒有饑餓表現時,喂奶可以提前些;嬰兒睡著時,可以延遲些。

喂奶太多時嬰兒易患疝痛嗎

有些醫生認為,如果嬰兒喂得太多,太快或太頻繁,喂奶時吞入的空氣太多,不適當地吐出氣體,或是所喂的食物不適宜,都可能使嬰兒患疝痛。另外,有些醫生認為神經過敏、易緊張的嬰兒容易患疝痛。

要使嬰兒避免患疝痛,在給嬰兒喂食時,種類和分量必須掌握適宜,用正常的方法,按照規定的時間喂他,並且要注意不可讓嬰兒吃得太快。在每次喂食完畢後,將嬰兒抱起輕輕拍他的背部,或許能幫助預防疝痛。家中要安靜,遇事時父母要鎮靜。另外,不可因為嬰兒好像有疝痛就驚慌起來,這種病雖然有點麻煩,然而並不可怕。

哪幾種母親不宜親自哺乳

母乳哺育比人工哺乳好,尤其是新生兒出生的第1個月,母親乳對嬰兒尤為重要。但下列幾種情況,母親不宜親自哺乳:

(1)母親患有結核病者。

(2)母親患有嚴重腎髒、心髒病或肝病者。

(3)母親患有癌症,或者發現腫瘤,未知是良性或惡性者。

(4)在母乳哺嬰期間,母親服食避孕藥者。

(5)患糖尿病的母親,病情尚未穩定時喂奶,會引發糖尿酮症昏迷。

(6)患癲癇病的母親,若在喂奶時發作,會對嬰兒造成傷害。母親服用的魯米那、安定、苯妥英納等藥物可隨乳汁傳給嬰兒,引起嬰兒虛脫、嗜睡、全身淤斑等不良反應。

(7)患有乳腺炎的母親,在病愈前喂奶會損害嬰兒健康。

(8)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母親,服藥期間不要喂奶,以免引起嬰兒甲狀腺病變。

(9)患急性感染的母親,在服用紅黴素、氯黴素等治療期間,應停止喂奶,以免引起感染或過敏反應。

(10)生下半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患兒的母親,應停止用母乳及其他乳類喂養嬰兒,以免嬰兒智力受損。

怎樣保護母親的乳頭

在哺乳期間,做母親的要防止乳頭發病、破裂或感染病菌,在每次哺乳的前後,要先用在涼水中浸過的幹淨棉花輕輕地揩拭乳頭,然後用消毒棉花揩幹。在洗乳頭之前,母親應該用水和肥皂洗手。在兩次哺乳之間,乳頭就用一塊消毒的紗布或燙過的消毒手帕蓋著,再用一個乳罩蓋在上麵(乳罩必須是能支持乳部而無壓迫作用的)。

在授乳期間,要是母親的乳頭發病或破裂了,可以在每次哺乳後,抹上一些流質或固體的礦物油。在每次哺乳以前,母親應記住用一塊消毒棉花拭過乳頭後授乳。要是乳頭發痛或破裂時,最好避免讓嬰兒吸吮那個乳頭,母親可以把奶擠在一消毒過的容器中,然後再把那些奶煮沸後喂給嬰兒吃。在乳頭尚未痊愈複原之前,可以一直這樣做,如此按時把母親的奶擠出,可以使乳頭在治療期間不致幹涸,乳頭的發病或破裂,往往在數天之內就可以複原,在其康複後可繼續以母乳喂嬰兒。

用母乳喂養孩子時間以多長為宜

據英國一份調查報告稱,用人奶喂養孩子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如果時間超過一年的話,那麼,這種喂養方式就不可取了。

南安普敦大學的戴維·巴克發現,1911~1930年在哈福德郡出生的5471名男子中,在1歲時仍然吃人奶的,在晚年時很可能患心髒病,吃牛奶的更糟。調查發現,小孩在出生後先吃人奶,1歲斷奶,改為吃飯,這樣喂養的孩子的心髒病發病率最低。巴克教授認為,雖然人奶對嬰幼兒來說是理想的營養品,但是對12個月以上的嬰幼兒來說就不夠了,所以母乳喂養以12個月為宜。

科學喂養母乳的程序是怎樣的

(1)初乳含有豐富的抗體,生後12小時就可以喂奶。以後再3~4小時喂一次奶。

(2)喂奶前母親要把手洗幹淨,洗淨奶頭,保持幹淨。喂奶後也應清洗。

(3)喂奶時注意不使乳房堵住嬰兒鼻子影響呼吸。

(4)喂奶後把嬰兒抱起輕輕拍背部,使吸入胃裏的空氣排出,防止吐奶。

(5)嬰兒容易疲勞,常沒吸幾口就睡著了。因此,在喂前,先更換尿布,然後再喂奶。如果嬰兒睡著了,可把嬰兒推醒,捏耳朵,抓腳心等,嬰兒醒後一次吃飽。

(6)采取最適合的坐姿,椅子有靠背及把手的較理想,或在腳上置一枕頭用手托住孩子,可減少母親的勞累,放開心胸保持輕快心情可增加乳汁分泌。

(7)抱孩子喂奶的方法是用一手支持頭頸部,另一手抓住雙腳,然後母親坐好,將孩子放在母親腿部,再用手抱住。

(8)喂奶時,以一肘彎處支持孩子頭頸部,然後以頭部稍高的姿勢讓孩子的身體斜躺在母親腿上,另一手食指與中指夾住乳頭,將其塞入嬰兒口中。

(9)孩子吸母乳時須含著整個乳暈,並非隻含住乳頭,如此,較易吸到乳汁,且乳頭較不易破裂。最好在產後第二天尚不覺乳脹時就開始讓他吸吮。

(10)喂奶時間約需15~20分鍾。觀察孩子是否吃飽的方法,是看嬰兒是否含住奶頭,緊緊不放,一放就哭,即表示未吃飽。

怎樣保證母乳的充足營養

乳房像一座“乳汁加工廠”隻有吸收各種富有營養的食品,才能滿足嬰兒不斷增加的營養需求,而奶汁多少和奶汁的質量,則與乳母天天吸取的食物有重要關係。乳母一天所進的食物,除了供給自身新陳代謝外,約50%~60%都轉變為乳汁,所以乳母必需增加食量,並多吃富含各種營養的食品。如果乳母每日攝入的熱量低於5040千焦耳(正常應為14700~15960千焦耳),乳量就明顯減少,如果營養不足,乳汁中的賴氨酸等氨基酸及脂肪的含量也減少,影響嬰兒正常發育。所以乳母每天要有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和身體發育需要的無機鹽。

為保證有足夠的高質量乳汁產生,除保證營養供給外,乳母可進食促進乳汁分泌的豬蹄湯、鯽魚湯等,還可以吃芝麻、冬瓜、絲瓜、赤豆、豆腐、酒釀等。另外,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糖類、鈣、鐵和維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維生素B1,能促進乳汁的分泌。膳食中應盡可能采用動物性食品,大豆及豆製品中的優質蛋白,保證每天攝入500克的有色蔬菜和1~2個水果。同時,應特別注意經常供給一些能催乳的湯類,如雞、魚、鴨、肉湯,或以豆類、花生仁加蔬菜製成的素湯,以促進乳汁的分泌。當然,熱量的攝入也不必過多。

不宜穿工作服喂奶

一些女工圖方便穿工作服給孩子喂奶,這樣做容易危害嬰兒健康。因為工作服上往往沾有油垢、塵土、紙屑和毒性強的化學物質,孩子吃奶時若沾上了這些髒東西,容易把髒物和毒物吸進嘴裏,嬰兒抵抗力較低,肝髒的解毒功能又差,一旦吃進這些東西很容易發生腸道疾病,甚至慢性中毒,危害小孩健康。所以給孩子喂奶前,一定要脫下工作服,換上自己的衣服,並把手洗幹淨。

如何安排夜間哺乳

出生後1~2個月的嬰兒,由於不會區別晝夜,所以哺乳也沒有晝夜之別,必須在嬰兒饑餓時,或想要吃奶時才哺乳。嬰兒到了3個月後,胃囊增大,每次飲奶量也增大了,這樣日間可隔4小時,晚間可隔8小時才給他飲奶。嬰兒的飲奶與成年人吃飯一樣,也是習慣性的,如果有飲夜奶的習慣,這樣就很難改變。有些嬰兒,10個月仍然要飲夜奶,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再改就難了。所以要在早期使嬰兒革除夜間飲奶的習慣,逐漸形成正常的生活習慣。

一般嬰兒,在早上6點是最初飲奶,晚間10點是最後飲奶,然後入睡。改變嬰兒晚間飲奶習慣的方法,是把最後飲奶的時間推遲,使他盡量飲飽。使用母乳哺育的,因為定時間喂哺,母乳的量會不夠,故吃不飽而晚間餓時,便會要再吃奶,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哺乳時加一點牛奶,是可取的。如果要使嬰兒養成夜間不飲奶的習慣,就要做到當嬰兒夜間哭時,堅持不哺乳,試2~3日看看,應有成效。

職業婦女怎樣解決喂奶難的問題

(1)工具:擠奶器、奶瓶、乳墊、奶瓶保溫盒(攜帶型)、溫水紗布(清洗奶頭用)。

(2)定好行動策略:在家時親自喂奶,上班時將奶擠出,保存在冰箱內(現在辦公樓大多設有冰箱)。

(3)做好心理準備:上班時要抽出2~3次(每次約15分鍾左右)的擠奶時間;下了班不得到處逗留,除非有奶處置在冰箱。

(4)參考作息如下:上班前喂飽孩子,將孩子交給家人或保姆,攜帶上列工具上班,乳墊襯胸罩內(防止滴乳)。

3~4小時後到幹淨洗手間擠奶;擠好的母乳,冷藏於冰箱中。下午再度漲奶時,重複擠奶放另一個奶瓶內。

下班臨走前,將冷藏於冰箱的母奶取出,放在奶瓶保溫盒中,迅速回家,於存放於冰箱中(或保姆的冰箱)——這兩三瓶冷藏母奶便是隔日寶寶飲用的“母乳”,保姆喂前隻須在60~80℃水中隔水加熱10分鍾,溫度適宜即可喂寶寶。

若上班時間內擠的奶量不足,不夠隔日寶寶吃奶的頓數,中間落差的頓數可喂食牛奶。

如此“母奶、牛奶交替混合喂食”的方式,是目前職業婦女最可行的計劃,小兒科醫生最讚成這種辦法。

嬰兒不喜歡喝奶怎麼辦

有些嬰兒生下後,3個月了,拿奶瓶喂奶時連看都不看,把奶嘴放在他嘴裏,他也隻是靜靜地含著,一點也不吸,這就是一般所謂的不喜歡喝奶的嬰兒。那些不喜歡喝牛奶或奶粉的嬰兒由於母親營養良好,奶水足,在頭兩個月問題還不大,3個月之後,當他的體重超過5千克時,營養就不充足了。這時你可以讓孩子吃些果汁或湯,再逐漸培養他喝牛奶或奶粉的習慣。

嬰幼兒由母乳過渡到吃奶粉,也可以說是嬰兒自己在發育過程中生理的自我調整。如果母親能合理的誘導,則嬰兒不喜歡喝牛奶或奶粉的時間可以縮短。

產後缺乳的解決辦法

奶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嬰兒的發育和健康,想保持正常泌乳,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產婦要心情舒暢、勞逸適度,憂慮、惱怒、悲傷和過度勞累都會使乳汁減少,甚至停止分泌。

(2)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漿、牛奶、雞蛋、鯽魚湯等;同時,還要吃些水果、蔬菜和雜糧,不要吃辣椒等有刺激性的食物。

(3)按時喂奶,兩側乳房輪流喂哺,每次喂奶盡量把浮汁吸空。根據祖國傳統醫學,介紹以下幾種常用的藥膳,以促進生乳、通乳的功效。

奶量不足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1)服用催奶中藥:當歸、路路通各9克,熟地15克,王不留行、木通、穿山甲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數日。

(2)經常服用維生素B1藥片,每日3次,每次10毫克。

(3)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雙側乳房,每日數次。

(4)采用民間驗方:①蚯蚓20~30條(灰黑色,肥粗,長15~20厘米者)切斷,將泥土蚓糞洗淨,用小罐盛清水約750克,置煤爐火燉成湯(湯呈白色),加上少許調味品,其味勝過雞湯,服用1次即有乳汁;②老母雞1隻,穿山甲100克,除去雞內髒,洗淨,把穿山甲砸成5分硬幣大小,裝入雞肚內,入鍋燉煮,出骨為止,扔掉穿山甲,食肉喝湯,缺奶輕者1次即可,重者2~3次。③赤小豆250克,洗淨加水適量,煮至豆粒開花,去豆,飲濃湯。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3天即可。④活蝦60克,黃酒適量。用法:將蝦搗爛,用燒開的黃酒衝服。每日1次,連服3天。黃酒數量可視產婦酒量大小而定。

(5)麩皮湯。取麩皮或清糠一碗,水2碗半,加鹽少許,混合浸泡1~2小時後煮沸,濾渣,加紅糖飲湯,每日2~3次。

(6)生鹿角、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00克研末,每次服9克,1日3次,最好用豬蹄湯送服。

(7)絲瓜絡1個,路路通7個,水煎30~60分鍾,日服2次。

(8)大麥芽6克(炒熟),分早晚服下,連服5天。

(9)生麥芽150克,青皮9克,水煎服,每日2~3次。

(10)黃芪9克,穿山甲、瞿麥、王不留行各6克,木通、通草各3克,豬蹄湯代水煎服,1日3次,連服3天。

混合喂養的適用情況

當母乳分泌不夠,無法滿足嬰兒生長發育時,嬰兒必須補充鮮牛奶、奶粉、鮮羊奶或豆漿及豆製代乳粉等。這種與母乳共同喂養的情況稱為混合喂養。

母乳不足的時候,可采取兩次哺乳之間以其他奶類或代乳品補喂一次,或每次按時喂母乳,不足時再用其他奶或代乳品補足不夠的量。例如3個月嬰兒,每次應哺乳90毫升,而母乳隻有30毫升,應添補60毫升。

補充的奶量,可根據嬰兒哺乳前後重量相減計算其奶量,但這種方法比較繁瑣,因此也可讓嬰兒從奶瓶自由吸吮到飽足,幾天後視嬰兒消化情況而確定補充量。一般應按照嬰兒年齡、月齡及母親缺奶的量來決定。如母乳足,應盡量以母乳喂養。

怎樣合理地混合喂養

合理的混合喂養,應該是每次喂完母奶後,再喂代乳品,或母奶與代乳品交替喂。混合喂養者,每日母奶喂給次數不可少於3次,否則很可能迅速發生回奶,以致完全失奶。所需補充代乳品的數量,應根據嬰兒的適應情況來確定,若進食後,嬰兒滿意地自然拒食,大便正常,並且生長發育情況良好,說明代乳品用量適當。否則,應對用量相應調整。

人工喂哺有哪些技巧

喂哺技巧不當,易引起嬰兒吐奶。用奶粉喂養需掌握以下要點:

(1)奶粉調配要按說明來調配奶粉和水的比例。奶水太濃,水分相對不足,會損害腎髒;奶水太稀,容易引起吐奶情況。

(2)奶嘴孔大小要適當,否則嬰兒容易將空氣吸入胃部,或吸之不暢。

(3)喂奶時間要靈活,可根據嬰兒的需要來喂。肚子餓了,應給他吃,不飲,就不要勉強。如果喂奶時間缺乏彈性,嬰兒就會哭得太久或吃奶太急,因而吞進許多空氣,吃完以後,就易吐奶。

喂奶中途及喂奶後,替嬰兒輕拍背部,幫助他將吞入的空氣嗝出,但最重要的是不讓他哭得太久才喝奶。

喝奶後不要平躺在床,可把枕頭或毛巾放於床單上,使嬰兒躺下時,頭部和臉部的位置較腹部為高,成30~45度角,可減少吐奶現象。

新生兒不能喂哺酸奶

新生兒的胃腸道很嬌嫩,若受到酸或冷的刺激,會引起嘔吐、腹瀉、胃腸道功能紊亂,有損嬰兒的身體健康。故新生兒一般不可喂酸奶,尤其市場上出售的酸奶更不能喂,因為它的酸度大,又很寒涼。新生兒和最理想的食物是母乳,母乳不足時可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

新生兒輔助食物如何添加

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或混合喂養的嬰兒,都要注意按時添加輔助食物。所謂輔助食物,就是指乳類或代乳品等主食以外的食物。

新生兒在出生後的1個月內,應堅持在兩頓奶之間喂點溫開水或淡糖水,即使在母奶充足的情況下,也要補充這些水分。到一個月左右的新生兒,要多曬太陽,以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

出生1~3周開始加魚肝油,每天1~2滴,而後增至5~6滴或服維生素D2、D3丸,每月5萬~10萬國際單位。另外還可喂少許小米或大米湯。

新生兒哺乳要準備哪些用具

人工哺乳新生兒,需準備以下一些哺乳用具:

(1)長把子小奶鍋1個,用於煮牛奶。

(2)奶瓶6~7個,用於喂水、喂奶。奶瓶需每日消毒1次,每次要用清潔奶瓶。

(3)橡皮奶頭10個左右,以備定期更換之用。奶(嘴)頭大小以喂時易嗆,太小吸吮時費勁,易疲勞。

(4)小瓶刷1個,奶喂完後應立即用清水及小瓶刷將奶瓶洗刷幹淨。

(5)小勺2把,作為配奶時加糖或舀奶粉的標準勺,長期使用以確保容量穩定。

(6)長柄勺1個,用於配奶時攪動,使奶與水、奶與米湯、糖與奶均勻混合。

(7)大搪瓷鍋或鋼精鍋1個,用於奶瓶等消毒。

(8)搪瓷杯(有蓋)1個,用於存放消毒過的奶頭、鑷子。

(9)鋼製小鑷子1個,用於夾奶頭等物。

(10)大小毛巾各1個,用以擦手。紗布若幹塊,用以清洗乳頭。

怎樣喂養牛乳

人工喂養適當,乳兒可以同樣健康地發育。應用的乳類,以牛乳、羊乳最為普遍。

鮮牛乳含有蛋白質3.1%,脂肪3.5%,碳水化合物6.0%。牛乳所含蛋白質較人乳為多,但不易消化的酪蛋白居多,脂肪的小球較大,碳水化合物較少,鈣質則甚多。鮮羊乳除脂肪較牛乳略多外,幾乎與牛乳相似。乳兒對牛乳過敏的,可喂養羊乳。鮮牛、羊乳喂哺時,不需稀釋。

全脂乳粉喂哺時,每乳粉1份需加水(4份),製成乳汁,其成分與鮮牛乳相似。但維生素C於製成千乳粉時,已基本流失,失去其效用,因此,需適當彌補維生素C的成分。

蒸發乳的成分,較鮮牛乳高1倍多。喂哺時,用蒸發乳1份加水1份,即與鮮牛乳相似。這種乳經過蒸發程續,蛋白質易於消化,減少過敏性。脂肪小球較鮮牛乳為細,但維生素C大半已失去其功效。

酸牛乳由普通牛乳加乳酸製成。牛乳1000毫升可加乳酸2.5毫升,或檸檬汁20毫升、橘子汁60毫升。乳酸先用小量的水稀釋(約5毫升),加入牛奶調勻。酸牛奶的成分與普通牛奶相比,更易於消化,又略有滅菌功效,患腸胃病的嬰兒最為適宜。

脫脂乳是牛乳脫去脂肪製成,含有脂肪1.09/6、0.5%或0.1%,人工喂養的乳兒,患嘔吐、腹瀉時,可暫時用脫脂乳替代,但不宜久用,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甜煉乳係用鮮牛乳放於真空器內濃縮後,加入大量蔗糖製成的。這種煉乳的優點是易於儲藏,但含糖量太多。乳兒初用時增長較迅速,久用則發生蛋白質、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不足,影響嬰兒發育。

另外,在使用代乳品時,應符合營養原則,代乳品在流質狀態時,應有蛋白質3%~4%、脂肪3%~4%、碳水化合物6%~7%。在固體狀態時,應含蛋白質25%~28%、脂肪25%~28%、碳水化合物40%~50%。代乳品中以特製豆漿最為適宜。黃豆含有上等蛋白質、多量脂肪、無機鹽和維生素B族。特製豆乳成分與乳類相似。

嬰兒喂牛奶放什麼糖好

牛奶中含糖僅4.8%,比人乳含糖低7.5%,因此產熱量也比人乳低。每100毫升人乳產熱量420千焦耳。在奶中加糖,可增加熱量。在100毫升牛奶中,加糖5~8克,產熱量可增至420千焦耳,接近人乳。那麼,最好放什麼糖呢?

(1)乳糖。是母乳和牛奶中天然存在的惟一糖分。但乳糖價格昂貴,一般很少用。

(2)葡萄糖。葡萄糖屬於單糖,能很快被人體吸收,不易在腸道停留發酵,故適用於新生兒及年幼體弱兒童。

(3)白糖。是家庭中通常采用的食用糖。牛奶加糖一般選用白糖。其主要成分是蔗糖,甜度高,長期食用,有誘發齲齒的作用。因此,在牛奶中放白糖應掌握用量,不宜過多。

(4)紅糖。它是一種未經提純的粗糖,保留營養成分較多,但所含雜質也較多。加入牛奶後,能將乳質成分凝固、沉澱,不適合嬰兒食用。

嬰兒喂鮮牛奶加什麼好

鮮牛奶的蛋白質中,4/5是酪蛋白,遇到胃酸後形成的凝塊大,脂肪球也大,均不易消化吸收。因此未滿月的嬰兒飲用時需加水或加米湯,以稀釋酪蛋白含量。新生兒1~2周內按2:1牛奶(即鮮牛奶2份加水1份),以後可逐漸增加到3:1至4:1,直至全奶。如加米湯代替水稀釋牛奶,則更有利於嬰兒消化吸收。因為米湯不僅能影響牛奶的膠質狀態,還能使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凝塊,更利於吸收。而且米湯中含有澱粉,既可補充營養,又促進消化功能,因此,加米湯更好。嬰兒滿月後,如消化功能正常,即可喂全奶。

新生兒牛奶如何調配

當母親調配牛奶時,要用3份奶1份水(10天左右的可改為4份奶加1份水,1個月左右的用純牛奶)和5%糖(要求有些甜味,又能補充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煮沸3~5分鍾方可服用。

選購奶粉的方法

目前市場上的奶粉種類很多,要選購哪種奶粉適合自己嬰兒食用,就需要對各種奶粉的製作及其成分有所了解。現將市場上出售的奶粉分別介紹如下:

1.全脂奶粉

我國全脂奶粉大多是加糖製作而成,一般蔗糖含量不超過20%。其他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及多種維生素。

2.全脂速溶奶粉

其營養素與全脂奶粉一樣,但其製造工藝特殊,奶粉顆粒大,與水接觸麵大,易溶於水,因此,其特點是溶解速度快。

3.母乳化奶粉

母乳化奶粉是模擬人奶成分,調整牛奶、奶粉中營養素的含量調製而成,使之更適用於嬰兒。辦法是減少牛奶中的酪蛋白,調整酪蛋白與乳白蛋白的比例,脫掉部分鹽類和脂肪酸,添加乳糖及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這樣調整後,既易於嬰兒消化吸收,又能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因此,它是嬰兒較為理想的代乳品。

4.脫脂奶粉

鮮牛乳中脂肪含量約占3.5%,經脫脂後,每百克脫脂奶粉中脂肪含量降至1.3克以下。因此,它僅適用於嬰兒患腹瀉時短期應用,不能用於正常的嬰兒,否則,會因脂肪攝入太低造成營養不足。至於其他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比全脂奶粉高1/3左右,鈣、磷、維生素含量也比全脂奶粉高。

5.嬰兒奶粉

嬰兒奶粉製作時,減少了牛奶的酪蛋白,加入了豆黃蛋白以增進消化吸收,另外,還加入了鐵、維生素A、D、E、B2、C及乳糖、植物油等。強化嬰兒奶粉中,每百克含蛋白質18.4克,脂肪20.1克,碳水化合物55.0克(其中乳糖20.5克),鈣484毫克,磷494毫克,鐵8.8毫克,維生素A1212國際單位,維生素D618單位,維生素C98毫克等等。這類強化奶粉可防止缺鐵性貧血和佝僂病,能改善嬰兒的營養狀況,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因此是比較理想的嬰兒代乳品。

衝奶粉什麼溫度為好

全脂奶粉是由鮮牛奶加噴霧製成粉狀物質,其酪蛋白顆粒變細變軟,易於消化吸收。一般奶粉用開水(100℃左右)衝調,按重量1:8,即1份奶粉加8份水進行稀釋。溫度越高,維生素破壞越多。用水溫75~100℃的開水衝調奶粉,維生素C損失率為13%~21%,因此衝調奶粉不宜用剛煮開的沸水,可將當日的開水稍涼後降至75℃左右為宜。同時,奶粉應隨吃隨衝,衝好後放置時間過久,維生素C也可隨之減少。如用60℃水溫的熱水衝調奶粉並放置55分鍾,維生素C的損失率達30%。

奶瓶喂養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

對於較小的嬰兒,抱在懷裏喂哺比讓嬰兒躺在床上喂哺要好。因為躺在床上吃奶很容易吃完就入睡,長期下去就養成了睡前含奶嘴的壞毛病,而且對將來的斷奶也會增加不少困難。喂奶時,要用手將奶瓶的底部托高,以使奶水充滿奶嘴,這可以防止嬰兒吸入空氣。有的年輕媽媽,惟恐奶汁多會嗆著孩子,喂哺往往隻讓奶汁充滿奶嘴的一半,這反倒使孩子吸進空氣,引起腹瀉或是溢奶。小寶寶長到6個月以後,讓寶寶坐在膝蓋下喝奶也是可取的。這時,最好給他買帶把的奶瓶,讓孩子自己慢慢學著握把喝奶,這對孩子的發育很有益處。

嬰兒睡覺時喂奶好嗎

據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教授巴納特新提出的理論,嬰兒的活動可分安靜睡眠期、活動睡眠期、嗜睡期、安靜警醒期、活動警醒期和哭6個階段。前兩期睡眠期因嬰兒仍在熟睡階段,不適合吵醒喂奶或和孩子玩耍,而安靜和活動警醒期最宜為寶寶進食和活動,至於孩子啼哭時,則表示需要大人接近和安撫。

專家提出在嬰兒睡眠期不宜喂奶,這和過去習慣強調每2~3小時即喂奶1次有很大差別。

嬰兒斷奶後應選擇哪些食物

嬰兒斷奶應逐漸進行。嬰兒從2個月後即應開始添加輔食,先加米湯、菜湯、果汁;4~5個月加蛋黃、菜泥;8~9個月起,可逐漸減少哺乳次數,到1歲左右便可完全斷奶。這樣既保證嬰兒發育所需的營養,也可逐漸適應新的食品,為斷奶創造有利條件。

由於1歲左右的嬰兒乳牙已部分長出,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增強,食物應由過去作為輔助食品時的泥、粥、羹狀變為末、丁、小碎塊狀。食物應富有營養、易於消化,每日4~5餐左右。對斷乳嬰幼兒的食物應單獨烹調,不宜與成人共進同樣的食物。食物要多樣化,根據生物熱量及營養的需要量,合理搭配。主副食品,包括米、麵、魚、肉、蛋、豆類及豆製品、蔬菜及水果等。為保證蛋白質的供給,斷奶後還應供給牛奶或豆漿、代乳品。在變換嬰幼兒飲食時,應逐步改變食物種類、性狀及味道,以免小兒不能適應。斷奶最好選擇春、秋涼爽季節。

母乳充足還要增加輔助食品嗎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營養全麵豐富,但母乳成分隨產後不同時期而有所改變。一般可分為初乳、過渡乳、成熟乳和晚乳,初乳指產後12天以內的乳汁,質略稠而稍帶黃色,含脂肪較少而蛋白較多;過渡乳指5天到滿月時的乳汁,含脂肪最高,蛋白質與礦物質有所減少;成熟乳為第1~9個月的乳汁,脂肪仍較多,蛋白質及礦物質進一步減少;晚乳指10個月以後的乳汁,乳汁量和各種營養成分都逐漸減少。所以,隨著母乳成分的改變和嬰兒消化功能的逐漸增強,母乳充足的嬰兒在2~4個月後應添加輔食,以補充營養之不足。如不及時添加輔食,則有可能發生營養不良,影響嬰兒身體發育。例如,嬰兒出生時每天需鈣400毫克,6個月增至600毫克,而終乳後每天隻能提供300毫克,這就需要其他食物來補充鈣的不足。又如,胎兒從母體中獲得的鐵僅夠出生後4個月的需要,而人乳及牛奶中含鐵量均低,且隨著乳期的延長而逐漸減少,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則有可能發生缺鐵性貧血。其他營養物質,如脂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等也有類似情況。因此,即使母乳充足的乳兒,也可通過添加各種輔食,增加嬰兒發育需要的營養物質和熱能。同時,通過添加各種輔食,也可為斷奶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