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輕鬆分娩(2 / 3)

(1)產道

①軟產道。

子宮內的胎兒離開子宮到達外界必須通過的第一關,是平時緊閉的子宮入口,然後是通過陰道到達外陰部的第二關。這些通道都是柔軟的組織,所以稱為軟產道,是由各種肌肉與韌帶形成的通道。生產時,這些組織會更柔軟,以便胎兒通過,而上述的兩個關卡處將會有黏液和羊水潤滑,使胎兒便於通過。

②骨產道。

軟產道雖然柔軟帶有伸縮性,但四周卻是形成骨盆的骨骼,其結構將影響胎兒是否能順利分娩,因此軟產道外壁的骨盆下部(小骨盆)就稱為骨產道。骨產道是由數塊骨骼所組合而成的空間。這些骨骼由關節連結,靠著韌帶堅強地結合起來,除了尾骨在分娩時可被胎兒頭部擠動2、3厘米外,其餘幾處都是固定不移。但這個空間並非上下四方均等,上部的骨盆入口(橫向長)、骨盆開闊部(斜向長)、骨盆狹部(縱向長)等各部分都不等長。

所以,產道是胎兒從母體降生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骨產道是指骨盆。產期臨近時,骨盆的恥骨結合處(位於女性生殖器大陰唇的上方)會鬆弛,並稍微張開,以利胎兒通過。產前檢查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測量骨盆,骨盆過小或不張開,就會出現難產。軟產道是由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及骨盆軟組織構成的,產期臨近時,軟產道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就會變軟伸開。

(2)胎兒的狀態

嬰兒必須由彎曲的產道鑽出,所以在通過狹窄處時和停留在子宮內時的姿勢雖一樣,卻盡可能地縮成一團。胎兒身體最大、最硬的部分是頭部,就像過小山洞、鑽柵欄一樣,隻要頭過去,身子就好辦了。所以,一般來說,分娩時隻要胎兒頭部順利通過,然後就輕鬆了。胎兒頭骨也是由5塊骨骼組成,但並未像成人一般地固定,因而在通過狹窄的產道時,這些骨骼會重疊起來,使頭部變小以便前進。這種構造稱為應表機能,以便位於最前的頭部能變成尖狀順利的娩出,不過出生數日後,即可恢複原形。以下就來看看正常的胎兒是如何分娩出來的:

①第一回旋(銜接—下降—俯屈)。

胎兒頭部位於骨盆入口時,最長的前後徑(矢狀縫與由前至後,骨與骨間接縫一致)與骨盆入口部的長徑一致,也就是胎兒橫向位於母體內。

在向下的陣痛壓力下,頭蓋骨後方抵住背骨,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後頭部承受更強的壓力,使胎兒下巴抵在胸口上,結果後頭部便居於前方,使分娩容易進行。

②第二回旋(內回轉)。

在緊接而來的陣痛壓力下,嬰兒降至骨盆開闊部,此處斜向長,所以胎兒前後徑也轉至斜向,後頭部便回旋至母體的斜前方。

接著由骨盆達出口部,此處前後徑較長,因而後頭部便轉到母體前方,胎兒姿勢就像回頭望母體背部一般,所以到了此處,胎兒出生時刻也就越來越近了。

③第三回旋(仰伸)。

進行到此處,胎兒後頭部被擋在恥骨下方,枕骨便成為支點迫使前頭部、臉部依序外仰,然後被擠出陰戶外,接著後頭部滑出,整個頭部便因此露出母體外。胎兒頭部降至骨產道時,背部便朝向母體前方,意即肩寬與骨盆入口處較長的橫徑一致。

當胎兒頭部露出母體外,肩寬也按次序沿著骨產道的長徑,在母體內做橫、斜、縱的回轉,也就是說,肩寬與胎頭部前後徑做同向的移動。

④第四回旋(外回轉)。

胎兒肩部被娩出時,肩幅(橫徑)當然與骨盆出口部的前後長一致,因而向母體背部的胎兒頭部,也跟著轉向母體大腿內側,這就稱為胎兒頭部的第四回旋。

一旦胎兒頭肩露出,其他的也就能順利地通過產道,自然順利分娩了。

(3)娩出力

①陣痛。

子宮的肌肉無法像手腳的肌肉由意誌來控製活動。然而子宮肌肉的收縮卻具有周期性,這就稱為陣痛,為分娩的原動力。但有些學者認為子宮收縮本身並無痛苦,此稱之為陣痛並不適當。

在懷孕期,尤其是16周以後,便會出現懷孕陣痛,但都是不規則陣痛,和分娩陣痛有所不同。陣痛並非是子宮肌肉持續收縮,而是收縮與弛緩反複交替。這種收縮就為陣痛發作;陣痛發作與發作間的休止期就稱為陣痛間歇。

接近臨產時,起初是不規則的子宮收縮,然後才漸漸規則化。而其間隔由60~30分鍾,漸漸變為20分鍾或15分鍾,而張力也逐漸增強。等到出現10分鍾間隔的規則收縮時,真正的分娩也就開始了。不過,每一位產婦的狀況不同,如經產婦就可能不是逐漸縮短間歇時間,而會立刻由不規則狀態進入5分鍾的短暫間歇,在極短時間內進入分娩狀態,這是必須注意之處。

陣痛發作,子宮肌肉便會僵硬,撫摸腹部即可感覺,在子宮反複收縮下,子宮會向下降落、子宮頸口張開,以便胎兒易於通過。

隨著分娩進行,間歇會逐漸縮短、陣痛會逐漸變強變長,最後間歇和陣痛時間約一分鍾,反複交替,此時加上腹壓的輔助,不久嬰兒即可誕生。

②腹壓(用力)。

利用腹壁肌肉和橫隔膜收縮,增加腹部壓力就稱腹壓,而這種壓力也可用於子宮,以幫助分娩。

腹壓就是普通稱的用力,是在意識狀態下進行,但分娩進行至胎兒頭部下降到壓迫直腸時,便會像解大便一般地動作,自然地使出勁來。

尤其在胎兒即將出生時,隨著陣痛發作的反射性用力,更是產婦難以自我控製的,這稱為共壓陣痛。

若無腹壓也可能分娩,可是一般產婦必須靠陣痛和腹壓共同發生作用才能完成,尤其是在分娩後期,腹壓可發揮極大的功用,所以善於用力與否,對分娩的進行具有極大的影響。

隨意出力不但無法擠出胎兒,產婦反而容易感覺疲倦,所以配合陣痛的發作,適當的出力便顯得非常重要。

出力的方法應在懷孕進入36~37周時開始練習,1日1~2回。但是應該注意不可太過用力,不然可能有早產的危險。

住院注意事項

目前,很多婦女在分娩前均提前一段時間住院,產後也要在醫院中度過一段時光。那麼,在產前產後這段時間裏,產婦及家人應注意些什麼呢?

(1)遵守住院規則

產婦和家人都得自覺遵守醫院的住院規則,使產婦盡快熟悉、習慣醫院的生活。不應該像在自己家裏那樣隨便,更不要同醫護人員以及病友鬧意見,搞得分娩前情緒不佳,影響分娩和產後康複。

(2)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

醫護人員要求怎麼做,就要怎麼做,不可任性或不聽醫護人員的話,使醫護人員的工作受到妨礙。這樣做的結果,吃虧的是自己。

(3)遵守醫院生活製度

比如,不要往病房隨意帶東西,注意室內衛生,不要幹擾其他病人的休息和生活,一旦遇到醫護人員工作不周,不要發脾氣,要有禮貌地提出要求,並體諒他人。

(4)縮短探視時間

應盡量減少探房的人數和縮短探視的時間。這有利於個人和病友的體息,也有利於醫院的管理工作。

(5)不要探望嬰兒

有的家長和親友,見產婦分娩完畢,就想探望嬰兒。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出於嬰兒健康的需要,特別提出對分娩後嬰兒的注意事項;開始幾天要由醫護人員護理,除哺乳外,誰也不能隨意去看嬰兒,以免把病菌帶給嬰兒,造成感染。這一點很羹要,不可提出過分要求。

分娩中第一產程應了解的事宜

(1)什麼是第一產程

“分娩”是指子宮開始出現有規律的收縮到胎盤完全娩出時止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被產科醫生人為地分為三個產程。

第一產程是指子宮開始出現有規律的收縮到子宮口開全時為止,稱力開口期或擴張期。開始時,子宮每隔約10~15分鍾收縮一次,每次收縮的時間很短,收縮的力量也很微弱。以後,間歇的時間漸漸縮短,每隔3~5分鍾一次,收縮的時間縮短兩收縮的力量也加強,隨著子宮收縮的逐漸強烈,子宮口就慢慢擴張,此後,大概每2~3分鍾就有一次子宮收縮,每次維持1分鍾左右,這對子宮也就全開了。

在第一產程中,產婦的情緒十分要緊,絕對不能緊張,如果感到腹部發脹或者腰部發酸,要斜倚床旁用手輕輕按摩下腹部,深吸氣時,雙手自腹的兩側向腹向腹中部方向按摩;呼氣時兩手從腹中部向兩側按摩,如此反複,可使產婦精神放鬆,有利於消除分娩前的緊張、恐懼心理。

(2)第一產程中要做的事

①剃毛。

臨產後,接生人員要把產婦下身的陰毛剃去。這樣做是為了能夠比較徹底地洗幹淨陰部,減少發生產褥感染的機會。

②飲食。

好多產婦在臨產後不肯吃東西,這是不對的。因為整個分娩過程的時間較長,而且精力的消耗也很大,如果沒有足夠和充沛的精力,在分娩時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有損自己的健康。

③灌腸。

所謂灌腸,就是通大便。當接生人員估計胎兒在短時間內不會生出來時,一定要替產婦灌腸,因為灌腸有兩個好處,一是加強子宮收縮,縮短產程;二是避免分娩時由下進排出糞便而汙染陰部,增加感染的機會。

④小便。

貯藏小便的膀胱位於子宮前麵。膀胱膨脹起來會影響胎兒的下降和子宮的收縮,因此,臨產後隔2、3小時,產婦就應該解一次小便。假如自己解不出來而膀胱又脹得厲害,接生人員必須為產婦導尿。

③肛門檢查。

為了了解宮口擴張和胎兒下降的情況,接生人員隔些時就要從肛門處檢查子宮擴張情況,以手指伸進去的寬度計算宮口的大小。

如果你在妊娠中學過呼吸和鬆弛肌肉的技巧的話,現在該把它用於實踐了。你的接生助手可以通過打節拍或用“呼氣”、“吸氣”、“堅定”、“沉著點”等詞來幫助你分娩。

分娩開始

有了產兆且一旦規則陣痛開始,則真正的臨產就此開始,經過開口期、娩出期、後產期,分娩即終了。比較確切的分娩征兆有:

(1)出血

子宮的收縮反複加強,最後子宮頸口在壓力下開始張開,因而羊膜下方會自子宮頸口附近的肌壁剝離,以致於出血,並與黏液共同流出體外,此謂“產兆”。若量少則呈粉紅色,量多則呈紅色,若時間一久則變為褐色。

產兆往往不隻出現一次,有時即使有產兆出現,但隔2、3日仍無陣痛發生,或者陣痛發生後,才出現產兆。無論如何,血液和黏液都將隨著生產進行而增加。

(2)破水

分娩開始時子宮收縮、內部壓力增加,羊水便會向外溢泄,而這個溢泄出口便是子宮頸口。隨著壓力增加羊膜便會由子宮壁剝離,而失去支撐的羊膜則開始膨脹,這就稱為胎胞。

胎胞逐漸壓迫子宮頸口,待子宮頸口充分張開、耐不住壓力時,胎胞則破裂,羊水流出,這就稱為破水,但若羊膜不破,便須實行人工破膜。

(3)分娩開始

有了產兆,規則陣痛也會隨之開始,子宮頸口張開、胎胞成形,即可謂真正的一朝分娩,然而這些產兆並非同時出現,子宮頸口的狀況也無從確定。

臨床醫學所認定的開始分娩是指陣痛間歇在10分鍾以內。

分娩三步曲

以自然分娩的情形來說,雖然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但一般初產約需14~16小時,經產約需7~8小時。子宮口開始擴張時,就是分娩的開始,但由於無法確實掌握子宮開始擴張的時刻,所以一般都以孕婦感覺子宮開始有規則地收縮時,作為分娩的開始。

另一方麵,分娩結束的反映是胎盤排出時。在正常分娩情況下,胎盤會在嬰兒出生後20~30分鍾內排出。

為了方便敘述,特將整個過程分為下列三個時期。

第一期:從子宮口開始擴張到子宮口全開(子宮口開到可讓胎兒頭部通過的大小,直徑約10厘米)的時期。

初產約需12小時,經產約需6小時。

第二期:胎兒出生的時期。初產約需2~4小時,經產約需1小時。

第三期:從胎兒出生到胎盤排出的時期。初產與經產都需20分鍾左右。

(1)第一期的情形

①母體的變化。

子宮收縮的間隔時間逐漸縮短,而收縮時間卻增長。原本是每隔20分約收縮10秒,慢慢變成每隔20分收縮20秒,每隔15分收縮30秒,每隔10分收縮40秒,每隔5分鍾收縮50秒。

在分娩的過程中,第一期所花的時間最長,但這是自然生產所必需花費的時問,所以不必驚慌,應以無比的耐心度過這段時間。

子宮口完全張開時,孕婦可以感覺到胎兒頭部的下降,此時,帶血、濃稠的分泌物會不斷地流出來。

當子宮收縮增強時,頸管部就會逐漸向上滑,不久,這個被稱為“頸管部”,的部分就會消失。到最後,子宮口也會擴張到直徑約10厘米的大小。

子宮口的開法,初產與經產有些許不同。初產時,首先頸管部會向上滑,然後子宮口才張開,分成兩個階段。經產時,則是兩種變化同時進行。這也就是初產與經產在第一期所花時間差距頗大的原因所在。

卵膜除了子宮口的部分外,其餘都附著在子宮壁上,所以當子宮口開始擴張時,卵膜的下端(子宮口周圍的部分)會從子宮壁一點一點地剝落(這時的出血就是生產的征兆)。如此一來,這個部分就會像氣球般的容易膨脹,於是因子宮收縮而尋求出路的羊水,會積存在這個部分,形成胎胞。不久,胎胞因逐漸變大,無法承受子宮收縮及陰道的壓力而破裂,羊水流出,這就是所謂的“破水”。但如果卵膜厚且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破裂,相反的,如果卵膜薄弱,就可能提前破水。

②胎兒的姿勢。

初產與經產多少有些差異。若是初產的話,胎兒的頭部多半已進入骨盆的入口。

由於骨盆的入口寬度最長,所以胎兒會配合這種情形,朝向左或右的正側麵前進。而胎兒的頭部以上下為最長,所以胎兒在這種狀態下,會把下頜貼近胸口,盡量縮小頭部的範圍,以便快速通過骨盆。

但是,骨盆的中央部分又是斜幅最寬的地方,胎兒頭部最長的部分為配合骨盆最寬的角度,會由正側麵轉為斜向姿勢。

此時,臉部可以朝向前方,也可以朝向後方。但為了使重要的後頭部避開骨盆背側堅硬骨頭的壓迫,臉部自然會朝向後方。

也就是說,胎兒的臉一麵由正側麵逐漸朝向母體的斜後方,一麵下降到骨盆的中間。

另一方麵,若是經產的話,即使子宮口已全開,在破水之前胎兒的頭部仍不固定,通常在骨盆腔的上方搖晃。在破水的同時,才一口氣通過骨盆腔,當然,此時胎兒的頭部仍會有規律的一麵轉動,一麵下降。

胎兒的頭骨是由幾片骨頭組合成的,由於其接合處尚屬鈣化階段,仍未固定。所以開始分娩時,頭骨會自然重疊,使頭部成為細長的形狀,好讓頭部能順利地通過骨盆。

胎兒出生後,頭骨就會恢複原狀,接合處也逐漸消失。但頭頂部分,四片頭骨的交叉點會出現一塊菱形的缺口,用手去摸,會感覺癟了一塊似的。

這個部分稱為“前囟門”,等它完全長滿大約要一年半時間。

③第一期的注意事項。

不要太早上床:當子宮開始收縮時,不要太早就像病人似的躺在床上。因為躺得太久,反而會愈躺愈累,情緒也容易緊張。

除非真的很疲倦,否則應盡量站起來走動走動,或是坐在椅子上做點簡單的手工、看電視、聽音樂,以緩和緊張的情緒。

用力要得法:在第一期前2/3的時間,即使子宮已規則地收縮,也不必急著用力。雖然用力會使孕婦感覺舒服些,但由於子宮口尚未開到足以讓胎兒通過的寬度,所以,用力對分娩的進行毫無助益。

不僅如此,由於下腹部用力促使骨盆底的肌肉收縮,反而會阻礙重要的子宮口擴張及胎兒下降。

此外,太早消耗體力,等到真正需要用力的第二期卻已精疲力盡、無力分娩,到時候就麻煩了。子宮收縮時做腹式深呼吸:以腹式深呼吸代替用力,也可使孕婦舒服些。

當收縮變得強烈時,腹式深呼吸的吐氣能壓迫腰骨內側,孕婦也會感覺舒服些。醫生許可才能用力:在第一期快要結束時,為了度過子宮強烈收縮的痛苦,在腹式深呼吸之間可輕微的用力,但是不可刻意用力,必須獲得醫生或助產士的許可才行。

所謂“輕微的用力”,是指能度過收縮程度的用力,而非全使勁、真正的用力。

要勤於排尿:由於行動不方便,所以對孕婦來說,上廁所是一件麻煩事。

但是,忍尿會使膀胱充滿尿液,妨礙胎兒的下降。所以不要嫌麻煩,有尿意就趕緊上廁所。同時,尿液積存也會使下腹部感覺沉重、十分難受。

多攝取食物:雖然不可飲食過度,但除非是有嘔吐的感覺,否則應利用收縮的空當,吃少許容易消化的食物。餓著肚子是無力分娩的。

破水時切勿驚慌:有些產婦在進入產房前就已經破水,反正人在醫院裏,所以不必擔心。隻要找醫生即可。借機補充睡眠,有時子宮收縮會在中途減弱,甚至消失,但不必擔心,更不必失望、著急。

不妨把它當成一個補充睡眠的機會,安心地睡個覺。

這類型的分娩方式雖然耗費較多時間,但與其焦躁不安地胡思亂想,不如放鬆心情好好休息,養足精神分娩才會順利。

睡不著時,服用少許安眠藥也無妨。

(2)第二期的情形

①母體的變化。

子宮的收縮大約每兩三分鍾收縮40~50秒,有時甚至持續一分鍾或一分鍾以上。到了這個時期,由於子宮強烈地收縮使產婦會自然地用力,因而促使變大的胎胞破裂,羊水流出,這就是胎兒即將誕生的征兆。

產婦用力後不久,就可從陰道外隱約地看到胎兒的頭部。這個時期就稱為“排臨”。

此時,產婦會有排出某種硬物的感覺。實際上,如果仍有糞便殘留在母體內,也會被推擠出來。不過,通常在分娩前產婦就已灌腸排便,所以此時隻是有感覺,而非真的排便。即使真的排便,也不必不好意思,盡管安心用力即可。

此外,如果膀胱中有尿液積存,也可能會順勢排出,但一般都會有導管協助排尿,所以也不必擔心。

子宮收縮時,從外麵可以看見胎兒的頭部,停止收縮時,就看不見這種狀態(排臨),不久後會進展到另一個階段,即使子宮停止收縮,胎兒也不會再縮進去,這個時期就稱為“發露”。

從此時到頭部出來的期間,隨著外陰部強烈的緊張,產婦會有如同燒灼般的炙熱感受。

胎兒的頭部出來後,其餘的部位就容易多了,按照肩膀、手、身體、腳的順序,一一順利地出來,同時流出溫暖的羊水。

嬰兒平安地誕生了,但臍帶仍與殘留子宮內的胎盤相連。

第二期的子宮是什麼狀態呢?這時的子宮口已完全擠開,整個子宮的形狀也不再呈葫蘆狀,而變成上下一般粗的袋狀。

雖然子宮口已全開,但由於產道的外側被骨盆的骨頭所包圍,寬度隻能讓胎兒勉勉強強地通過。所以母親必須做有效的用力,幫助胎兒順利通過產道。

另一方麵,變大的胎胞在陰道內逐漸膨脹,不久因受到陰道壁的壓迫及胎胞本身的內壓增加、母親的用力等,而自然破裂。

進入分娩第二期之後,成為產道的陰道及外陰已做好充分伸展的準備,借由產道適度地用力,胎兒的頭部就會從子宮口下降到陰道內。然後借著母親用力的協助,排開陰道壁,不久後逐漸接近外陰的出口。

平常狹窄的陰道口,在分娩時由於具備充分的伸展性而能擴大。因此,使得肛門與陰道口之間(會陰部),被拉成極薄的狀態。

當胎兒的頭部一口氣滑出時,這個部分會有裂開(會陰裂傷)的危險。所以醫生或助產士禁止產婦用力時,產婦就必須改做短促呼吸。

②胎兒的姿勢。

若是初產的話,在第二期剛開始時,胎兒的頭部約於骨盆的中央,臉部朝向母親的斜後方。之後逐漸朝向正後方,並下移至骨盆的出口。這也是骨盆出口縱向變長的原因。

由於產婦生產時是采用仰臥的姿勢,所以胎兒是以臉部朝下的狀態出來。然後保持這種狀態,在最大的頭部出來之前,胎兒是以下頜貼近胸部的姿勢向前進,等到最大的頭部出來,胎兒就一口氣似地滑出來。

此時,助產者一麵用左手防止胎兒頭部急速的滑出,一麵用右手預防會陰的裂開,並將胎兒朝下的臉部抬高,慢慢轉向正麵,使頭部完全出來,以極力保護會陰部。

當胎兒的頭部出來時,肩膀還在骨盆的出口處。肩膀出來的方式與頭部不同,為使寬大的肩膀配合縱向較長的骨盆出口,必須順著胎兒移動的方向,將胎兒轉向側麵。

因此,助產者會將臉部朝下的胎兒的身體轉向側麵,然後先讓上肩出來,再讓下肩出來,最後再把整個身體拉出來。

剛出生的嬰兒在通過產道時,有時由於羊水、分泌物堵塞口鼻,所以不會馬上哇哇地哭。

此時,隻要將嬰兒口、鼻中的羊水或其他分泌物用導管吸出,嬰兒就會發出充滿活力的哭聲。